杨玉玉曾在上海读研究生,如今,她就职于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用她的话说:不用再每天早出晚归,不用再去挤公交车,现在轻松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
的确,上海是个让无数青年向往的城市,然而充满机遇的环境也伴随着不小的生存压力。而随着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发展,在沪人才的错位就业正在成为一种选择:在沪求学,去外地就业,不失为一条解压之道。
个案・南通模式
选择长三角城市(1)生活轻松
在上海坐趟车要两三个小时,“这里有家乡的感觉”
杨玉玉的家乡在江苏一个小县城,距离南通只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她的大学是在南京读的,三年前,考上上海海事大学的国贸专业研究生后,就来到了上海发展。
“上海给我的感觉,就是节奏很快,生活得特别累,其中竞争压力大是一个方面。上海有那么多优秀的高校,与我相同专业的毕业生也很多,同样去应聘一个职位,对方肯定会选择像复旦、交大那样的名校毕业生。”杨玉玉说,尽管上海的机会很多,找一个一般的工作也不难,但加上租房、交通等生活成本,对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些吃力。
另一个方面的压力,则是交通。这也是让杨玉玉最为烦恼的事情。有时候去做家教,晚上11点回来的时候,公交车上也都是人,路程又远,在车上常常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杨玉玉说,尽管海事大学的地理位置不错,交通也已经很方便了,但去趟宝山、闵行等一些其他学校的校区,往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而在杨玉玉心目中,两三个小时已经可以从上海到南京了。
“南通有我的一个同学,她以前经常向我介绍南通,因此我对南通也算是比较熟悉了,正好紫琅这边招人,我考虑了下,就来到了南通。”杨玉玉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份到南通来后,各方面的感觉都让她感觉像是到了在家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单身公寓空间蛮大的,相当于一室一厅。平时生活比较舒服,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路程也都很短,空闲的时候跟系里的老师一起去玩,或是到我那个师姐家里去,晚上回来躺在床上,听听音乐或看看书,早上也不用一大早就起来,生活很是舒适,没有像在上海那么大的压力。”
而谈到收入,杨玉玉表示,现在除了在学校授课,还在为一些外面的学生做培训,最重要的是,南通的生活成本相比上海低许多,因此生活上明显“富足”起来。“同时,在这里的发展机会也不少。”杨玉玉相信:今后随着南通的发展,这里的机会并不会比上海差很多。
选择长三角城市(2)发展机遇
“3年后,留在上海的还在画图纸,我已能独当一面”
以前,曾有人笑称南通不通。随着去年苏通大桥的贯通,南通到上海的距离再次被拉近,依据江海优势,船舶重工业已成为南通一大支柱产业。而今年26岁的彭畅,正是船舶重工业中的一员。巧的是,他也是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学的是港机专业,目前在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工作。从去年4月份工作至今,他悄悄告诉记者,正打算在南通买房了。
同样在惠生工作的,还有他的师弟李林,他们都是湖南岳阳的老乡,学的又是相同专业。李林指着惠生宣传书上的一幅船上吊机的照片,让记者猜价格,记者想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数目,李林自豪地伸出5个手指:“500万!美金!而且是我们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
李林是今年毕业的,以他的话说,学港机专业的工作基本不用愁,以前企业都是直接去毕业班的宿舍和学生签约的。而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船舶业不再是一家独大,一些中小型企业逐渐做大,也来分一杯羹,像惠生这种企业,其实力在国内也是非常强。
“我们班级有28个人,只有一个人留在上海,其他综合成绩好的基本都是到惠生来了。”李林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种专业,毕业后一般都比较向往进上海振华港机等大型的企业,但每年都进去那么多人,同样一个职位,势必有很多人去竞争,机会也比较少,而进惠生则不一样。3年后,可能在振华的还在画图纸,而我们已能单独承担一些项目。“对于我们来说,哪里有发展,我们就去哪里,所以我选择了惠生,选择了南通。”李林说。
选择长三角城市(3)优惠措施
“基层员工工作几年后都可以在南通买房”
“上海的地铁一上一下,几千人,那种生活压力在南通不会有,而且我们这边都是每天豪华的班车等着你,坐在车上有一种优越感。还有一些南通的老总经常来托关系,要在我们厂里找女婿。”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苏斌介绍,惠生整体业务的起点非常高,其总部设在上海,主要职能是营销和设计中心,同时也在南通、舟山和太仓设立基地,定位是重工和大型海工项目,并在香港有办事处,在新加坡 有营销中心。 “上海聚集‘海归’的人才 比较多,有不少成熟的人 才,且大学里面培养的人 才也很多。”苏斌介绍,惠 生引进的人才主要有来 自新加坡、美国等地的 比较成熟的设计人才, 还有从江南、外高桥等 同类企业引进人才。此 外就是像海事大学,全国同类的华东科大、哈工程等招一些应届毕业生。
苏斌表示,“海归”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发展,希望选择好的一个平台。而应届毕业生更看重企业为其提供的培训、发展的机会,并且与传统企业相比,国际化程度更高、发展前景更广阔的企业对他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
“比如我们的文件都是英文的,客户都是老外,一线员工的英文水平比学校出来的要好得多,而且我们的中层几乎都是在基层提拔的,为员工制造这样的环境和脱颖而出的机会。而在其他的企业,充其量你只能起到螺丝钉的作用,在几年里做同样的事情。来我们这里一年多,能力强的可以做到中层,一年多就可以负责小的项目设计。即使是小的项目,也是价值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的。一方面自己有了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自我成就感也非常强。而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比引进成熟人才的成本要低很多。”苏斌说,公司有宿舍,有班车,但即便是电焊工等基层的工人,工作几年后都可以在南通买房了。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的王海涛老师向记者介绍道:“我们是民办院校,生存得靠自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学校设置了8个系,机电、船舶、汽车等,都是长三角地区最热门的专业。”培养学生,势必要引进优良的师资,而引进方式主要是走出去,包括去上海各个高校招聘,另外一个是网络招聘。随着苏通大桥的通车,从去年开始,他们把上海也作为重点招聘的一个点,今年也从复旦大学等高校招了一些文科生。
此外,学院还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只要与学院签订协议,学院报销学费。“对于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才,学院成立一个高层次人才储备中心,达到了储备条件并与学校签订长期合同的,退休以后拿的养老金、医疗保险等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相同。”王海涛说。
【相关】
开发专门通道铆牢上海人才
“南通的人文基础非常好,重视教育,但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滞后。前几年几所专科学校通过国家认定后,组建成了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南通大学,就这么一所。所以引进人才成了南通人才战略重要的途径。”南通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林毅说,近三年来,接轨上海人才战略,已成为南通区域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市里还成立了接轨上海办,每年全方位地对接上海的经济、社会等,承接上海各项产业的转移。
林毅介绍,南通已成为上海经济北翼,依托、接轨、服务上海的意识和战略更明确。在人才工作上,林毅表示:今年已开发了沪通人才通道,作为专门的渠道,吸引上海人才。一是在沪学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含上海籍的人才;第二是在沪的南通籍人才,因为南通在上海工作学习的人才很多。“最近南通又出台了‘江海英才’计划。”林毅向记者比喻道:很多很好的种子,如果非要种在同一个地方,反而都成不了参天大树。人才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上,才能成长为栋梁之材。
调查
他们说:上海是个未完的梦
许晶晶、姜小华夫妇:常州某高校教师
“所幸没有变成‘房奴’”
姜小华和许晶晶是来自江苏某大学的校园情侣,两人在本科时就比翼双飞,大四时约好一起去上海开创美好未来。无数次挑灯夜战后,姜小华和许晶晶拿着上海某高校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拥抱在一起“兴奋得都快疯了”,“虽然只是二线学校,但毕竟是在上海呀。”许晶晶表示。
“我俩都是喜欢稳定的人,想着研究生毕业后就找个高校老师的工作,拿着固定的收入,每年寒暑假回家看看父母或举家旅游。”许晶晶表示,当时双方父母也高兴坏了,“在小城市,上海的研究生可是不得了的,他妈妈甚至逢人就吹,‘我不相信研究生毕业还能找不到工作?’”
无忧无虑的三年校园时光一晃而过,去年,这对小情侣一毕业就领了结婚证,但在找工作的时候却傻了眼。想在上海的大学里当老师,不是博士生根本就很难留,高校招聘市场去了无数次,姜小华和许晶晶一个去一所语言培训机构当老师,一个去一家公司做白领,月薪只有3000多元,还经常加班。他们在现实面前顿感无力。
谈起这些,许晶晶笑了。“终于有一天,我对姜小华说,咱们不在这了,回家吧。”
姜小华看到一则常州某大学的招聘启事,觉得还不错,于是就和许晶晶一块坐上了周末的火车去面试,对方对成绩优异的姜小华和英语口语水平颇好的许晶晶很是满意,两人如果留下,不但可以双双解决户口问题,还有一笔小小的安家费。向来做事果断的小情侣拍板了。于是,回到上海20平方米的租房里,小夫妻俩拿起行李,对这个城市说“拜拜”。到了常州,他们向双方父母各借了一些钱,加上学校的安家费,买了一个70平方米的二手房,布置得温馨可人。
许晶晶用平静而欣然的语气告诉记者:“虽然没有了华丽的梦,但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变成‘房奴’,可以拥有一份安逸的生活。以后有了小宝宝,兴许他会完成我们的上海梦。”
刘思源:苏州某IT企业员工
“积累资本后再回上海”
虽然当年学的是人人艳羡的计算机专业,但毕业后的刘思源总喜欢用“IT民工”来形容自己。
1981年出生的江西人刘思源从上海某名校毕业,第一份工作是在某美资企业上班,后来公司裁员就把他裁掉了。好在他条件不错,第二份工作很顺利就找到了,每月15000元的收入,在同龄人中已经不低了,“但是要想靠这份薪水买房子、娶媳妇,还要等到猴年马月啊!”刘思源挺发愁的,虽然月薪过万,可他却用“没钱没地位”来形容自己。
在某个百无聊赖的晚上,刘思源抓着鼠标点来点去,一下子点中了某个招聘网站的页面,看到苏州高新企业园区的一则招聘广告,刘思源惊讶地看到:“这么高的工资?!”
“如果我回江西,很可能被嘲笑,但是从上海去苏州就不一样了,好歹在别人眼中也是在上海周边的发达城市,也许以后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还可以再回到上海。”刘思源在经过一系列的面试与“试水”后,毅然决定了去苏州,“薪水翻了一番,生活成本却大幅下降了,而且,这里正需要我这样的人才,感觉很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