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决策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确立教学在高校中心地位的重大举措。其主要宗旨在于:在深入研究分析上海高等教育各层次、各学科教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对上海近、中期人才培养要求,依据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将上海高校的一批专业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高校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科教育高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我校对本科教育工作一直非常重视。2005年“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立项以后,我们在教委高地建设方针指导下,结合我校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就高地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完整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来确保高地建设目标的实现。
为了加强对我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确保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设备处、研究生处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教务处是我校本科教育高地的归口管理部门。
教育高地领导小组在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本科教育高地建设规划,指导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统筹和协调本科教育高地过程管理,检查和监督本科教育高地建设。
教育高地建设是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所依托的重要中心工作之一。经济与管理学院从行政上保证和落实学校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主动配合、协助、保证本科教育高地负责人实施高地建设规划。
教育高地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制定和完善专业发展规划;酝酿和组建学科梯队;积极负责实施专业建设目标;严格执行经费使用的规章制度;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项目负责人定期召集项目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研究和交流专业建设中的内容和情况。项目负责人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
教育高地确定了专职人员担任教育高地建设秘书。教育高地建设秘书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教育高地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文件起草、档案管理、信息收集与上报等。
教育高地领导小组委托教务处制订了高地建设管理办法等建设高地管理制度,委托财务处制订了高地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来确保高地建设目标的实现。
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关怀指导和激励鞭策下,我校始终坚持人文与科技、教学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学校与社会的“四结合”原则,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课程建设与专业发展、重点建设与以点带面、当前投入与可持续发展等六方面的关系,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在高地建设中坚持改革创新原则、科学发展原则、质量第一原则和开放合作原则等四条基本原则。经过三年建设,“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教师数量充足、水平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得到很大提高;教学过程更加规范,专业改革力度大,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教学质量高;专业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较好,社会声誉良好等诸多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三年来学校共投入286万元左右引进了近29位博士以上符合高地总体建设发展目标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在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进行博士后研究,选派多名教师到海外名校进修。为了突出高地的电力特色,派教师到电力企业进行研修,同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按照高地的建设目标组建了四个专业教学研究团队: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教学与研究团队、电力企业安全运行评价教学与研究团队、电力企业需求侧管理教学与研究团队、电力市场交易与风险控制教学与研究团队。这几个专业团队精诚团结,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地建设期间一名教师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二名教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一名教师获得上海市高等教学名师奖,运筹学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级教学团队。
专业建设。自2006年高地建设以来,由高地建设发展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及学科发展,我院专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7年3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新专业验收评估,2008年5月国际经济与贸易再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新专业评估。另外,学院还于2007年成功申请了工程管理和物流管理两个新专业,并于2008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09年8月我院申请的以“电力经济”为专业特色背景的经济学专业已通过上海市教委专家评审。目前,我院已由2005年的唯一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发展成信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物流管理等六个专业。第七个专业经济学专业将于2010年开始招生。不仅如此,“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还催生了我院重点学科的发展。2008年我院成功申请了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现代电力企业管理”。高地建设为学院专业及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教学改革。学院形成了具有电力特色的“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设置体系。完成4本“现代电力服务业系列教材”和8本“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电力企业信息化系列教材6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我们采用模块式的宽口径专业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完成2门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4门上海市重点课程正在建设中和9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改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种形式(如产学研结合、模拟教学、零距离教学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多项。
教学条件。为实现高地建设目标,我们对教学条件也进行了大幅度改善。建成了“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改建“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新建“电力金融实验室”、“网络工程实训中心”、“ERP实验室”、“现代物流管理实验中心”、“工程管理实验中心”、“工程制图及ERP沙盘演练室”、“国际贸易实训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积极和企业联合建立了16个实习基地。
教学管理。我校自2006年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后,特别注重抓教学过程规范。学院制订、完善了若干针对各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关于严禁在教室用餐规定》、《关于严格考勤制度的规定》、《关于校外毕业实习的规定》等近三十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我院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比以前规范许多。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障教学质量包括监督和激励两个方面,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相衔接的教学质量监督和反馈体系。另外,高地支持开发了“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系统”、“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系统”、 “网上教学平台”,为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社会服务。高地教师积极走出校门,下基层(特别是电力系统企业)开展调研、为社会开设讲座,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我院与华东电力继续教育中心、华东电力培训中心、上海电力培训中心、上海电力科技园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培训和科研工作。筹建“中国南方电力培训中心”,开展电力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为电力系统培训了大量的经济管理人才。
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高地建设的投入,确保了学院具有优化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投入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大大改善,培养出了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后也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高地建设为我院经济、管理等6个专业的本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基础和物质保证。使得我院本科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我们将再接再励,在高地建设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提高学院各方面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学院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的台阶上取得全面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