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电力经济与管理"高地建设项目申请书

 
学校名称(盖章)_  上海电力学院__
项目名称      电力经济与管理       
项目负责人 ____  _ 周光耀___
填表日期 ______ 2005.4.20
 

(一)     专业(学科)带头人情况
姓  名
周光耀 
性  别
 男
出身年月
1950.9
最终学位/授予国家
管理学硕士/
中国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校党委书记
所在院系
 
通讯地址
上海市平凉路2103号
联系电话
65431867
邮编
200090
e-mail
zgyao@vip.sina.com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共 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  1   部
获奖成果共   2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   1    项
目前承担课题共  3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0 项;省部级项目 0     项
2000年以来支配项目经费共   479  万元,年均   90   万元
最有代表性的成果
序号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发表刊物、出版单位、时间
本人署名次序
1
市级供电公司生产与运营技术管理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二
2
《电能质量》(译著)
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 2004.9
 独立完成
3
电力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规划
《华东电力》, 2002年第8期
第一
目前承担的主要研究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 目
来 源
起讫时间
经费
(万元)
本人承担工   作
1
中国保监会保险稽查软件开发
中  国
保监会
2004.5―2005.7
25万
课题负责人
2
企业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贵溪发电责任有限公司
2004.5―2006.12
93万
运检分离模式下的绩效考核研究
3
 电力企业班组管理模式创新
安徽省电
力公司 
2005.3―2006.6
15万
课题负责人
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情况
 
团体名称
担任职务
1
上海市杨浦区电力工程学会
副理事长
2
上海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
教育分会副会长
 
 
 
授课
情况
研究生课程名称
本科生课程名称
管理信息技术
管理信息技术
 

(二)师资队伍情况
总人数
49
其中:博士毕业生 11  人;硕士毕业生31  人;
本科毕业生 7  人
专业技术职务结构
教授: 8 人;    副教授:12  人
讲师:13  人;      助教:16 人
骨干教师情况: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毕业学校
职称
学位
研 究
方 向
主讲课程名称
周光耀
1950.9 
复旦大学
教授
硕士
企业管理
管理信息技术
张  浩
1962.10
同济大学
教授
博士
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
电力企业信息化
靳  希
1949.10
武汉水利
电力大学
教授
硕士
电力工程与
管理
电力工程管理
李国荣
1955.4
复旦大学
教授
硕士
企业管理
西方经济学
晋自力
1959.9
山西财经大学
教授
学士
电力财务管理
国际会计
杨俊保
1956.12
东华大学
教授
硕士
民营企业发展研究
企业战略管理
任建兴
1961.5
浙江大学
教授
博士
能源经济
动力经济
李家珉
1954.12
复旦大学
教授
研究生班
企业文化
电力企业文化
丁会凯
1960.11
上海理工大学
副教授
硕士
电力市场
电力市场
彭文兵
1966.2
复旦大学
副教授
博士后
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管理
符  扬
1968.2
东南大学
副教授
硕士
电力工程与
管理
电力市场经济
施泉生
1961.9
中国科学院
副教授
硕士
管理信息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
刘贵生
1962.6
上海财经大学
副教授
硕士
企业管理
管理学原理
程  创
1952.5
上海工业大学
副教授
双学位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
陈  娟
1974.8
复旦大学
讲师
博士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
李安波
1974.3
南开大学
讲师
博士
国际贸易理论
电力国际经济合作
2000年以来,本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出国进修
15人次
出国考察
5人次
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50人次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10人次
 
(三)教学基本情况
1、高级职称教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情况
教 授
总 人 数
主 讲 人 数
比  例
正教授
8
8
100%
副教授
12
12
100%
2、课程情况(门次)
课 程
总 数
必修课程门数及比例
选修课程门数及比例
双语教学课程门数及比例
多媒体教学课程门数及比例
正教授主讲课程及比例
副正教授主讲课程及比例
67门
35门;52%
32门;47%
6门;9%
15门;23%
8门;12%
25门;37%
3、实验教学情况
应开实验数
实开实验数
综合性、开放性
实验数
6
6
1
4、实习基地建设情况
校内实习基地数
校外实习基地数
2
3
5、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总数
自编并出版教材数
自编并出版
教材获奖数
选用省级以上优秀教材数
67
11
 
21
6、教学改革研究情况(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论文)
已完成项目(名称)
正在研究的项目(名称)
1.  “市场营销学” 课程建设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建设
3.  “财务管理” 课程建设
4.  开发工商管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决策潜能
5.  旋进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6.  复合型经济与管理课程模块设计
7.  运筹学课程综合改革
8.  经济与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1.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管理学课程革新与实践
2.  “运筹学”精品课程建设
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
4.  “管理学”课程建设
5.  基于e-learning的网上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
6.  构建与上海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济管理课程体系研究
7.  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研究
7、人才培养情况
  类   别
博士生
硕士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其他
已毕业学生数
 
 
1423人
310人
 
授予学位数
 
 
1230人
 
 
目前在校生数
 
 
1405人
 
 
 
(四)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情况
①已完成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题(项目)
课题(项目)名称
项目下达部门
经费
(万元)
项  目
负责人
完成
时间
鉴定单位
获奖
情况
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江西省电力公司
740
周光耀
2002
江西省电力公司
 
供电企业文化软件建设
上海市社会科学
基金
2
吴大器
2004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
 
开发工商管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决策潜能
上海电力学院
2
施泉生
2004
市教委
2005年市二等奖
旋进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电力部
1.5
吴大器
2001
上海市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
电力高校科研论文一等奖
复合型经济与管理课程模块设计
上海电力学院
1.5
李国荣
2003
上海电力学院
 
运筹学课程综合改革
上海电力学院
1
施泉生
2003
上海电力学院
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华东三省一市(2001-2015年)电力(市场)需求预测
华东电力科技
咨询中心
6
宋若梅
2002
华东电力科技咨询中心
 
电力市场化多厂公司模式
研究
浙江台州电厂
5
吴大器
2002
浙江台州电厂
 
如何提高上海高桥热电厂
管理干部的素质
上海高桥热电厂
3.5
施泉生
2003
上海高桥热电厂
 
发电企业形象设计
浙江嘉兴电厂
10
丁会凯
2002
浙江嘉兴电厂
 
②目前所承担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题(项目)
课题(项目)名称
项目下达部门
经费
(万元)
项目负责人
完成
时间
企业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贵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93
丁会凯副教授
2006.12
电力企业班组管理模式创新
安徽省电力公司
15
周光耀教授
2006.6
资本经营理论与实务的比较研究
市教委
1.5
晋自力教授
2005.10
上海经济运行中能源安全研究
上海市经委
5
杨俊保教授
2005.12
现代电力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上海电力学院
1
李国荣教授
2005.12
基于e-learning的网上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
上海电力学院
1.5
李丽副教授
2005.12
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概预算项目培训咨询
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
4
施泉生副教授
2005.10
企业培训部门电子档案开发咨询
外高桥电厂
3.5
杨俊保教授
2006.12
电力企业生产风险及控制
上海天衡保险公估有限公司
5
杨俊保教授
2006.8
萧山电厂点检及状态检修技术咨询和现场诊断
浙江萧山发电厂
2
杨俊保教授
2005.9
 
 
③已公开出版专著 15   本、教材 11 本、译著1本
(含
著)
著作名称
作 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获奖时间
《电能质量》
周光耀
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
2004
 
《现代电力管理创新》
吴大器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1
 
《文明之光――供电企业文化评价与建设》
吴大器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3
 
《创新之路――电力行业管理与改革探索》
吴大器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理论与实践》
晋自力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运筹学》
施泉生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非公有制经济论》
李国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高级政治经济学》
李国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
李安波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WTO规则与中国产业命运》
李安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日本产业经济学》
彭文兵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经济学教学与方法》
彭文兵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鼓呼集―当代中国私营经济探索》
李国荣
南海出版公司
1994
 
《现代企业制度概论》
李国荣
南海出版公司
1996
 
《新编房地产经济学》
李国荣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④已发表论文共143篇(近5年),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11篇,
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0篇
 
论文题目
作  者
会议名称
或刊物名称
会议时间或
刊物期号
获奖情况
 
 
 
 
 
 
 
 
 
 
 
 
 
 
 
 
 
 
 
 
 
 
 
 
 
 
 
 
 
1.  电力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规划
2.  企业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3.  基于工作流图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4.  时间序列分析在流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5.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研究
6.  现代资本结构论证与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
7.  外国直接投资市场结构效应研究
8.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n 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  我国绿色电源结构建设对策
10.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继续教育理念、方式和模式
11.    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和政策环境
12.    私营企业技术创新内在机制和政策环境
13.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及其政策相机抉择
14.    混合所有制――民企参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最佳制度安排
15.    论绝对优势的普遍规律性
16.    中国加入WTO与中美经贸关系
17.    开发工商管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决策潜能的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18.    企业资源计划与电厂成本核算
19.    电厂安全生产责任制评价技术体系的建立
20.    试论国家全流通基金的构建
21.    企业行动与企业秩序
22.    政府管制下电力产品定价的经济学分析
周光耀
 
周光耀
 
周光耀
 
张  浩
 
张  浩
 
晋自力
 
晋自力
 
杨俊保
 
 
杨俊保
杨俊保
 
李国荣
 
李国荣
 
赵俏姿
 
李国荣
 
 
李安波
李安波
 
施泉生
 
 
施泉生
 
施泉生
 
邓  辉
彭文兵
李国荣
《华东电力》
 
《华东电力》
 
《华东电力》
 
《计算机工程与研究》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科学研究期刊》
 
《商业研究》
 
《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电力环境保护》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上海改革》
 
《上海改革》
 
《上海企业》
 
《上海改革》
 
 
《开放导报》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中国创新教育》
 
 
《电力技术经济》
 
《电力技术经济》
 
《金融与经济》
《财经研究》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2002年第8期
 
2002年第2期
 
2000年第6期
 
2005年第3期
 
2002第8期
EI收录
2005年第2期
 
2005年第2期
 
2002年第2期
 
 
2004年第4期
2003年第12期
 
2003年第8期
 
2003年第4期
 
2004年第12期
 
2002年第4期
 
 
2003年第8期
2004年第9期
 
2000年第5期
 
 
2002年第2期
 
2003年第8期
 
2001年第2期
2003年第4期
2004年第10期
 
 
 
 
 
 
 
 
 
 
 
 
 
 
 
(五)实验室与实验设备
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经济与管理模拟实验室
电力仿真
实验中心
 
 
实验室面积
(平方米)
120
280
 
 
专职实验人员配备
3
5
 
 
仪器设备(台、件)
80
60
 
 
2000年以来设备投资(万元)
120万
380
 
 
大型仪器设备情况(可供本专业使用)
仪器设备名称
归属
型号、规格
数量
单价
国别、厂家
出厂日期
 
 
 
 
 
 
 
 
 
 
 
 
 
 
 
 
 
 
 
(六)图书资料
类别
校级图书馆
院系资料室
藏书量
中文
5万册
5000册
外文
2000册
450册
期刊拥有量(种)
中文
48种
15种
外文
15种
5种
2000年以来年均购书量(万元)
中文
15.8万
1.8万
外文
3.2万
1.2万
 

二、建设规划
(一)目的与意义
1、项目在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
 
电力工业是能源基础产业,在我国是朝阳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中,电力工业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足够的电量和安全的能源保障。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现代电力服务业应运而生,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电力生产性专业服务人才、电力金融服务人才、电力外经贸人才、电力市场交易信息化服务人才、电力生产管理与安全运行等服务人才。
根据“以教育高地对接服务业产业高地”的思路,把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成为本科教育高地,对于培养高素质电力服务业人才,服务上海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促进上海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同时,把我校 “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成为本科教育高地,将有利于发挥“高地”教学在全国的示范作用,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现代电力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电力经济与管理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对于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2、国内外同类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从国外电力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本科教育的情况来看,有以下两大特点:
一是强调电力技术与工科专业的基础。如宾夕法尼亚州技术学院,采用“2+2”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发电技术的基本专业课程,在修完学校规定的学分后的两年中可以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最后,获得的学位为“技术管理”专业。
二是注重职业化教育。大部分高校具备先进的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和长期的企事业合作单位。
从国内看,全国电力三所高校原来属行业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高校的本科主要局限于电力生产和技术。改革开放后,都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但也主要为电力生产与经营管理培养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脱节现象。
近年来,随着现代电力服务业的兴起,电力高校的经济与管理都已经开始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框架,探索现代电力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
 

3、项目特色、学校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一)项目特色
培养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高素质现代电力服务业新型人才。电力行业电力经济与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熟悉行业知识,掌握行业的特殊技术。我校的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上明显体现了电力行业的特色,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以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电力,有行业背景、外语较好的“三合一”复合型人才作为独特的专业定位,适应了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依托电力行业,行业内企业在教学过程中能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场所和实习基地,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课题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电力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这可以为上海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创造有利条件。
(二)学校优势
1、具有交叉学科优势
电力、动力等优势专业对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具有学科支撑作用,经过学科交叉和嫁接,有利于培养既懂电力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培养既懂电力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具有较好的行业优势
我校在长期的发展中一直得到电力行业的大力支持。电力行业属于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与行业的密切关系不仅为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在教学实习基地、现场教学、产学研合作方面提供了便利,而且电力企业和电力服务公司等也成为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个行业优势可以使我校为建设上海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发挥独特的作用。
3、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对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为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和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与国内其他电力院校的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相比,我校建设上海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的地域优势十分明显,也有利于发挥高地对全国电力经济与管理教育本科教学的辐射功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一所工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电力企业的技术型管理人员。改革开放以后,我校开始培养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但存在的问题是仍局限于培养电力生产与经营的管理人才。属地化管理以后,我校经济与管理本科教学开始向为上海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人才转型。但办学经费的不足制约了转型的顺利进行。如获得市教委的有力支持,建设本科教育高地,经过自身努力,就能加快教学转型,更好地为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做出我校的贡献。
(二)目标与措施
1、建设总目标及预期成果
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总目标是:利用5年时间,使电力经济与管理的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学科实力、科研能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为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
预期成果:建成学科带头人齐全、专业梯队完善的,具有国内一流的培养现代电力服务业高素质人才的本科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优化专业和专业方向结构,完善2+2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围绕培养高素质现代电力服务业新型人才,力争若干门主干课程建设成市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建成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体现我院优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育人特色。建成电力经济与管理仿真模拟实验中心,开发人机互动的情景教学软件。编写现代电力服务业系列本科教材。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
 
2、年度建设目标及考核指标
第一年:
开展现代电力服务业对高素质新型人才需求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适应于现代电力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及教学模式;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设置电力营销方向;把现有“工商管理教学模拟实验室”扩建为“经济与管理教学仿真模拟实验中心”;加快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引进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制订全面的教师培训计划并逐步实施;编写《现代电力营销理论与实务》、《电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教材。
第二年:
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物流方向建设;引进物流专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40%,在各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均比较合理的教师梯队;建成电力经济与管理教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编写《电力工程与管理》、《电力物流管理》等教材,同时引进高水平原版专业教材;开发电力外经贸仿真模拟实验软件。
第三年:
举办“财务管理”(电力资本运营);建成“电力经济与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争取将“电力工程与管理概论”建设成为市级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积极开展电力外经贸国际教育合作项目。
 
第四年:
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方向基础上设立市场营销专业;建立电力经济与管理师资培训中心;争取将“电力金融”建设成为市级重点课程;在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中推进双语教学。
第五年:
完善学科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专业布局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并建立信息库,形成“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体系”,优化,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使学生的入学质量及就业率明显高于国内高校同等专业学生的入学质量及就业率。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包括学科带头人、学缘、学历、职称、年龄及学科梯队等:
通过本科高地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电力特色的一流经济与管理教师队伍。
(一)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
在学科带头人方面,采用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使各相关学科都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
(二)拓宽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缘,形成在学历、职称、年龄上有层次、互补的学科梯队
在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为适应本高地建设特色,以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既有电力工科背景又有多年电力经济与管理工作经验的中青年人才充实学科队伍,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知识结构互补、学科方向各有侧重的教学与科研师资队伍。同时,从国内著名高校引进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相关专业博士,形成在学历、职称、年龄上有层次、互补的学科梯队,以凸现本高地更好地为上海地方经济和电力经济与管理服务的功能。
(三)建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电厂或电力管理部门挂职锻炼的制度
对我校引进的一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通过去电力企业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让他们熟悉电力行业的业务流程,以便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学中与实际更紧密结合。
 
 
 

 
4、项目建设规划;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一)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电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
继续完善现有工商管理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并扩大到各个专业。结合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上海现代电力服务业中的专项服务公司、电力金融公司、电力交易中心等单位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实践教育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电力市场竞争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
根据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服务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按照培养既有较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的要求来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加强“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
(四)教材建设
根据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的实际,在教材建设上体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征: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同时对国外优秀原版教材进行消化吸收。特色课程,根据教学要求,组织编写有电力特色的教材。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学习等教学方法,以便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自学。
在教学手段上:第一,深化课堂讨论;第二,加强社会实践;第三,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
 
5、教学条件建设规划:包括教学经费投入、专业实验室、图书资料和实习基
地建设等:
 
近年来,我校正在向发展多科性大学的目标努力,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工科初步形成为工、管、文、理、经多科性学科结构,并把电力经济与管理作为经济学科的一个重要方向来建设。从建设上海电力服务业本科教育高地的要求出发,我校要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初步规划如下:
(一)教学经费投入
在本项目高地建设周期内,学校计划投入500万元左右,作为教委专项经费的配套。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电力经济与管理系列教材建设、具有电力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才教育模式研究和实践、中外合作教育等。
(二)专业实验室建设
按照教育高地建设的要求,计划在管理与人文学院新建一个电力经济与管理仿真实验室,用于电力经济与管理模型模拟、经济与管理实务和商务谈判仿真实习、技能训练等实验教学。计划投入225万元(包括教委专项投入和我校配套投入),目标是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电力经济与管理教学仿真实验室。
(三)图书资料建设
从建设教育高地的目标出发,我校要加大电力经济与管理图书资料的建设,在校图书馆增购品种齐全的电力经济与管理图书。重点在经济管理系建设一个“电力经济与管理图书资料室”,购置有关先进电力设备、技术、电力经济与管理、经济合作等原版资料,既可满足教学需要,又能用于电力经济与管理职业资质培训。
(四)实习基地建设
<, DIV>为培养具有电力特色、适合电力经济与管理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我校计划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电力经济与管理实习基地,提升实习教学水平。我校要相应地选择若干个重点扩建项目,建设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实习基地,让学生全程参与这些扩建项目的电力经济与管理合作业务流程,并以实习基地为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6、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
 
(一)教, 学, 管理制度
我校将根据高地建设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现状,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教材、学生等不同主体和不同环节的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加强领导,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各部门和院系教研室共同配合,加强教学管理;
3)、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包括备课制度、布置作业制度、教师调课制度、听课制度、考试制度、毕业实习指导制度、毕业论文指导制度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激励和管理制度;
5)、增加教学投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
6)、加强课程建设;
7)、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双语教学;
8)、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实行全面导师制度。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依据教育规律、学校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特点, 制定教师资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实施对象和实施主体、评价标准和要求、监督检查主体和实施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保证评价标准实施的条件, 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质量控制的范围:教师资格、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包括:教案、授课、实验、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命题阅卷等;实践教学包括: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社会调查与实践、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等。
教学质量控制组织的领导机构是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拟定短期和中长期的教学质量控制计划, 实施与检查教学质量控制标准的执行情况, 并提出进一步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教研室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基层组织。教研室负责组织和管理教师参与教学质量的实施情况, 并向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汇报执行情况。
 
 
三、经费预算(万元)
年    度
市教委专项
学校配套
合计
第一年
400万
200万
600万
第二年
150万
75万
225万
第三年
150万
75万
225万
第四年
130万
65万
195万
第五年
100万
50万
150万
合计
930万
465万
1395万
预算科目
内     容
使用年份
所 需 经 费
说   明
市教委专项
学校配套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
学科带头人
第一年、第二年
200万
100万
国外引进2人,国内8人
国内外进修培训
第一年至第四年
100万
50万
每年2人,共8人
作国内访问学者
第一年至第四年
30万
15万
每年2人,共8人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第二年至第四年
50万
25万
 
国际合作教育
第三年、第五年
60万
30万
与美英法电力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教育
专业实验室
第一年至第二年
150万
75万
建立“电力经济与管理仿真实验室”
实习基地
第一年至第二年
60万
30万
外高桥电厂和秦山核电站
图书资料
第一年至第四年
80万
40万
主要购置原版电力经济与管理图书和资料
教材建设
第一年至第四年
60万
30万
用于出版专业教材
出版基金
第一年至第四年
40万
20万
用于专业科研成果资助出版
教学软件
第二年
80万
40万
 
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一年至第四年
20万
10万
 
四、项目组成员名单
姓 名
部  门
职  务
职  称
项目分工
联系电话
周光耀
信息管理教研室
校党委书记
教  授
主持项目建设
65431867
张  浩
信息管理教研室
副校长
教  授
专业建设
65704942
李国荣
国际贸易教研室
管理与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教  授
师资队伍建设
65705097
晋自力
工商管理教研室
管理与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  授
教学条件
65705097
李家珉
公共事业管理
教研室
 
教  授
专业建设
65430410-207
杨俊保
工商管理
教研室
 
教  授
课程建设
65430410-537
靳  希
电力工程与管理
教研室
 
教  授
国际合作教育
65430410-315
任建新
电力工程与管理教学研究室
 
教  授
专业建设
65430410-324
施泉生
工商管理教研室
管理与人文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教学管理
65705097
刘贵生
经济管理系
主  任
副教授
教材编写
65430410-255
彭文兵
工商管理教研室
主  任
副教授,博士后
专业建设
65430410-537
程创
工商管理教研室
 
副教授
专业建设
65430410-537
符扬
电力工程与管理
教研室
 
副教授
专业建设
65430410-315
丁会凯
信息管理教研室
主  任
副教授
实习基地建设
65430410-255
李安波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教研室
主  任
博士、讲师
专业课程建设
65430410-255
陈  娟
工商管理教研室
 
博士、讲师
实习基地建设
65430410-537
陈建华
工商管理教研室
 
讲  师
专业建设
65430410-537
李丽
信息管理教研室
 
副教授
多媒体软件
65430410-255

五、项目审批
学校审核意见
我校“经济与管理”专业群具有了良好的生源和广阔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学校决心将该专业群办成为我校在新时期的重点特色学科之一,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将给予重点支持和保证。
我校全力支持“电力经济与管理”申报上海市高等学校教育高地。
 
 
 
校(院)长(签章):
                                
学      校(盖章):
                                      2005年 4 月 20 日
 
专家组评审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2005年     月      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审核意见:
 
 
 
 
 
 
 
 
签章:
 2005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