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2005年度上海市高校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检查的通知》要求,我校对照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年度规划、考核指标和检查主要内容,认真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我校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1.“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总目标和年度目标
1.1 建设项目总目标
上海电力学院因电而生,缘电而存,随电而进,深深地植根于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之中。学校形成了“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精心打造电力工程师摇篮”的办学特色。我校教育高地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以培养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为核心,坚持“三立足”,在探索和实践中构建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根据高地建设理念提出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总目标是:利用5年时间,打造电力信息化仿真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形成电力安全运行管理、电力企业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交易与风险控制管理、电力企业环境保护与评价管理、促进新能源发展机制管理五个方面总体教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在上述五个方面的学科建设、科研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努力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具有电力特色的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和全国电力行业提供人才保障。
1.2 年度建设目标
根据上述总目标,我校提出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2005年度建设目标是:大力引进实现总目标的高水平人才,对电力市场改革后的电力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适应于现代电力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及教学模式;优化现有专业结构;新增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把现有“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扩建为“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加快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制订全面的教师培训计划并逐步实施启动;编写“现代电力服务业系列丛书”。
经过一年的建设,根据对电力人才需求调研,调整了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及教学模式;引进了一批与高地发展总目标一致的师资力量,制订了高地教师电力管理教学培训计划并逐步进行了实施;重点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力信息化教学与研究、工商管理专业结合电力信息化,建立电力安全运行管理、电力企业需求侧管理、电力市场交易与风险控制管理、电力企业环境保护与评价管理、促进新能源发展机制管理本科培养方案;把现有“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扩建为“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使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了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编写了《现代电力服务业丛书》教材中的三本。总之,通过一年建设,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等五个方面,基本调整到以体现电力管理特色的经济与管理教学体系,基本完成了2005年度建设目标。
2.项目组织与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我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确保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科研处、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设备处、研究生处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教务处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也是我校本科教育高地的归口管理部门。
教育高地领导小组在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中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本科教育高地建设规划,指导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统筹和协调本科教育高地过程管理,检查和监督本科教育高地建设。
教育高地建设是所依托的管理与人文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管理与人文学院从行政上保证和落实学校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机制和环境,主动配合、协助、保证本科教育高地负责人实施高地建设规划。
教育高地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制定和完善专业发展规划;酝酿和组建学科梯队;积极负责实施专业建设目标;严格执行经费使用的规章制度;主动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集项目组成员和相关教师研究和交流专业建设中的内容和情况。项目负责人对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
教育高地确定了专职人员担任教育高地建设秘书。教育高地建设秘书协助项目负责人做好教育高地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文件起草、档案管理、信息收集与上报等。
教育高地领导小组委托教务处制订了高地建设管理办法等建设高地管理制度。
3.师资队伍建设
3.1 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
为实现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总体目标,师资队伍是关键。我校在高地建设中,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化大力气抓紧抓好。一年来学校共投入200万元左右引进了一批博士以上符合高地总体发展目标的高水平人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1名、博士12名(其中博士后2名),使高地师资队伍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高地建设前后的师资队伍比较表
2005.5 | 2006.6 | 增加 | |
教授人数 | 5 | 8 | 60% |
副教授人数 | 10 | 16 | 60% |
博士人数 | 4 | 16 | 300% |
硕士人数 | 34 | 37 | 8.8% |
3.2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适应高地建设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我校加强了对高地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如赴国内外进修访问、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青年教师赵俏姿赴华中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专题研究电力市场发展问题。顾群音讲师分别参加了2005建造师国际论坛和亚太地区城市能源发展国际研讨会,加强了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国内外交流。施泉生教授、彭文兵博士参加了第二届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暨第三届金融系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积极资助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今年7月资助经济管理系安娜、徐莉莉老师赴澳大利亚进修访问。还组织多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的电力知识培训班、以完善知识结构。
3.3开展教师下电力企业实践和调研
为了适应培养现代电力服务业新型人才的需要,我校实行了教师到电力部门实习和调研的制度,促进教师熟悉现代电力服务业(见下表2)
表2 教师下电力企业实践和调研情况
教师 | 实习调研单位 | 时间 |
施泉生、陈建华 范忠骏、徐华、宋挺 | 江苏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南京供电公司、江苏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 | 2005年7-8月累计三周 |
施泉生、魏伟 宋挺 |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第二发电有限公司 | 2005年7月二周 |
程创 秦瑞杰 | 上海市东供电公司 | 7-11月累计三周 |
施泉生、刘贵生、彭文兵 | 江苏电力公司启东供电公司 | 2005年7-8月一周 |
刘贵生、李胜茂 | 江苏南京供电局 | 2005年9月一周 |
孟倩 | 浙江嘉兴发电有限公司 | 2005.12�2006.4四月 |
通过上述各种措施,我校正在努力构建适应高地建设要求,具有电力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3.4 进行专业梯队建设
在师资队伍得到加强的情况下,根据高地建设要求,在电力经济与管理专业群中形成了较合理的专业师资梯队。一支能支撑高地建设的教学与研究团队框架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电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建设教学与研究梯队:通过引进信息化人才的力度,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现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博士4名。电力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对业务流程的效率与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梯队教师在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并主持和参与了诸多企业的项目实施。如周光耀教授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力市场竞价辅助决策系统》开发建设协议。根据此协议,安徽省能源集团公司下属的六家发电企业(合肥电厂、马鞍山电厂、铜陵电厂、马鞍山万能达公司、淮北国安公司和安庆皖江公司)的电力市场竞价辅助决策系统都委托我校开发建设,总经费约330万元。目前,马鞍山万能达公司的系统开发已经开始,六家发电企业的开发项目都将在年内完成。周光耀教授还主持了贵溪发电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设计》,江苏泰兴市供电公司《泰兴东郊新区10KV配网自动化开发》,高地部分教师参与了此项目的开发与建设。这为锻炼队伍、培养学科梯队、实现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作了有效铺垫。高地数名教师参加了由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华东监管局主办的相关知识培训班,学习了解了华东电力市场运营规则,为这次电力市场竞价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打下了理论基础。
电力技术经济教学与研究梯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名;规划2年内形成由3名教授,3名副教授,3~4名讲师及2~4名助教,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综合教学研究团队。该梯队在2005-2006年度已经取得的成果有:程创副教授主持的由上海公安局浦东公安分局委托对上海莲益工贸公司金属加工厂《涉窃电案电量及价值测定》;秦瑞杰老师参与的上海市社科项目《上海市“十一五”时期重要资源供需趋势预测研究系列课题之一“上海电力供需趋势预测研究”》等。其中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新方法将编入《电力技术经济》教材中,适应对全国和上海现代服务业电力人才培养的要求。
电力企业成效评价的教学与研究梯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2名;规划2年内形成由2名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及若干名助教,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合理的综合教学研究团队。这个梯队在电力企业安全性评价、电力企业培训效果评价、电力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施泉生教授为江苏电力公司开发了《电力企业培训效果评估方法研究》企业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程创副教授主持的浙江湖州电力公司《浙江湖州电力公司“十一五”人才规划》项目;刘贵生副教授主持了上海久隆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沪南工程分公司《电力安全心理学》培训及跟踪项目;杨俊保教授主持的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状态检修技术咨询和诊断》;解群和李丽承担的南通天生港发电有限公司《#9炉有关温度参数优化调整》技术改造项目等等。
4.专业建设
4.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在高地建设中,重点突出电力经济与管理教学理念和特色。多次论证和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努力做好专业人才教学培养方案编制和修订工作,高地建设领导小组多次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在制订过程中,研究考察有相同专业的院校(如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大学),因而对教学计划的修订充分考虑了专业学科生长点和有可能突破的环节,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和全国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课程设置的有关要求,现有教学计划覆盖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开设的多门核心课程,并在学时数上作了充分安排。同时,考虑并突出了高地的电力经济与管理学科特色。
在制定2005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召开了8次研讨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修订原则。重点突出电力经济与管理高地总体目标的教学特色,使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体现高地总体目标的专业分别形成了“0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思想及论证报告”,并向学校做了专题汇报。根据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经过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和就业调查需求,同类电力高校和其它高校同类专业进行对比,召开了十几次研讨会,反复修订06版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内的13门课程,为该专业的四个方向(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公司理财、涉外管理)构建了一个共同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育人特点,设置了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学分比例达到33.3%。从而达到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具有较扎实专业基础,同时又体现专业方向个性化教育特色的目的。
在设计时体现鲜明的方向特色和电力背景。努力做到点与面相结合,使专业的课程设置由宽向窄,突出电力行业背景,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与其他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相比较,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一个特色: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既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工程技术基础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又懂电力,有行业背景,毕业生可以从事电力系统相关的发电企业报价员、项目管理、理财、电力设备进出口业务等工作,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从教学计划的电力相关课程设置的增加可以反映这一特色。我们以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变化来说明(见表3)。
表3 工商管理专业不同方向电力课程设置变化情况表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
学分 | 占比例 | 学分 | 占比例 | 学分 | 占比例 | |
工程管理 | 5 | 2.75% | 5 | 2.75% | 18 | 12.23% |
物流管理 | 5 | 2.75% | 3 | 1.65% | 14 | 9.95% |
涉外管理 | 5 | 2.75% | 5 | 2.75% | 17 | 11.78% |
公司理财 | 7 | 3.85% | 7 | 3.85% | 15 | 12.62% |
此外,五个专业都增设了具有电力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
(2)强化实践教育环节。为体现“优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育人特色,05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扎扎实实开展实践和能力训练。特别是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产学合作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06版培养方案中继承了上述特点外,更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时性、开放性实验的特色(见表4)。
表4 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情况
专业(方向) | 年份 | 实践课占总课时百分比 |
工程管理 | 2004 | 15.80% |
2005 | 16.94% | |
2006 | 21.45% | |
物流管理 | 2004 | 15.88% |
2005 | 16.94% | |
2006 | 22.14% | |
涉外经济 | 2004 | 15.80% |
2005 | 17.13% | |
2006 | 25.32% | |
公司理财 | 2004 | 15.40% |
2005 | 17.13% | |
2006 | 28.36% |
专业设置的实践教育和能力训练项目主要有:电力期货、期权实时模拟实验、电力生产过程安全模拟运行、电力交易金融风险控制模拟操作、电厂电网经济管理流程优化设计、电力工程管理实习、电力工程经济学大型作业、物流软件应用实习、电力物流实习、电力国际贸易实务实习、信息存储与检索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习、运筹学大型作业、电力会计基础大型作业、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课程实习、数据库与数据结构实习、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演练、电力系统招投标练习等。
4.2 推进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本高地的建设以来,已完成的课程建设的课程有:“运筹学”(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校精品课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微观经济学”。目前正在进行建设的校级精品课程有:“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一般课程建设的有:“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电力市场营销”,“宏观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已完成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的一项:“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决策潜能的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并荣获上海市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校级一般教学改革一项:“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管理学课程革新与实践”。目前正在进行的重点教改项目二项:“信息管理专业基于e-learning的网上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基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管理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和一般教改项目二项:“建造师执业制度实施对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影响研究”,“国际商法学教学改革”。
通过高地教师努力探索,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
“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优化决策潜能的改革与实践”是上海市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获奖以后,在高地建设过程中,项目组教师努力完善和巩固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运筹学”是2005年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结合高地建设要求,充实相关电力知识内容,增加了大量电力系统优化的案例,编写了《管理科学-电力系统的优化与决策》教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上海电力学院精品课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以提高上课的效率和容纳更丰富的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案例分析,看VCD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以避免理论类课程的枯燥乏味;利用大型作业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课程指导网站辅助教学和进行网上教学,开发成功“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教学体系。
“信息管理专业基于e-learning的网上教学平台研究与开发”是2005年重点教改项目,本着“多种媒体提供、多种媒体编码、多种宽带选择”基本的设计原则。完成从课件的制作到课件的自动发布直至完成课件的点播界面全自动控制过程,同时支持资料下载、作业管理、在线互动消息等多项业务功能,是远程教育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管理学课程革新与实践”是2005年教改项目,其特色与创新之处: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国内率先建立管理学教学游戏手册;世界一流大学工商管理教学方法中国本土化;融游戏、案例、角色模拟、演讲辩论、多媒体、WEB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
4.3教材建设
高地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主干课程都采用了优秀教材。为了突出电力经济与管理课程特色,我校制订了编写“现代电力服务业系列教材”的计划,共有10本。《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于今年5月出版,《管理科学―电力系统的优化与决策》、《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已经完成交出版社出版;《电力技术经济学》已经完成准备出版;《电力国际贸易》、《电力金融学》、《电力财务管理》正在编写中。还开始启动《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化》、《电力交易与风险控制》的编写工作。其中,《电力企业信息化》被中国电力出版社纳入“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力国际贸易》、《电力金融学》等书可以填补此方面教材的空白。
4. 4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
高地建设以来,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大力推广仿真、多媒体教学、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结合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潘华老师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教学体系已经完成。通过多次运用,学生反应很好。我们把多门主干课程实验课程组合成一门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
(2)为了使高地老师熟练采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张鸣老师为高地教师开设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
(3)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二是要根据专业实际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4)高地学生于2005年到安徽马鞍山万能达电厂、浙江嘉兴电厂、上海供电公司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因此我们同杨树浦电厂商量,准备把此电厂作为高地的经常实习基础。
(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如2005年学生参与上海电力供需预测课题的调研、参与我国建造师制度改革的调研、商业银行服务效率的调研和参与电力期货、期权金融产品的开发等。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等活动,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使学生从单纯的课堂学习向教师指导下的探究转化,提高他们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考核方式改革
如管理学课程老师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试点性课程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创造性提出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效果明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有多个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日常考核占50%;期末考试只占50%)。使考试不但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还成为学生再学习与培养训练的组成部分。
5.教学条件建设
5.1 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为了适应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实际工作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校加大了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室建设。近一年来在南汇校区建设了两个实验室。一是投资近200万元建成了“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为175平方米,配置83台高性能的计算机、电子屏幕和二台投影仪。下设电力金融交易模拟实验室、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决策与支持实验室、电力工程与管理实验室,二是投资近60万元建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主要进行了硬件项目建设和专业软件系统的配备。实验室面积为80平方米。实验室规模有所扩大,实验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5.2实验教学建设
(1)积极开展模拟仿真教学
作为信息通讯技术(ICT)与教育相整合的一种趋势,模拟式教育方式为学习者创造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环境。在国外,利用计算机模拟进行模拟仿真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所提倡的一种重要实践手段。为此,我校高地自主开发三个模拟仿真教学系统。
①“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演练系统”。该系统旨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经营企业及运用运筹学等知识为决策提供支持的能力,最终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经营决策能力。实践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包括运筹学、建筑市场分析、工程估价、投标竞争策略、经营战略、企业计划编制(人员、设备、进度安排等)、资金的外部筹集与运用、工程分期付款方式的现金流分析、盈亏分
Internet |
数据库服务器 |
Web服务器 |
主控程序客户端 |
客户端1 |
客户端2 |
客户端3 |
客户端n |
图1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平台 |
析、资产负债表计算及财务评价等。该系统如图1示。下阶段的工作是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演练系统”基础上开发“电力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演练系统”。
②电力期货、股票模拟实时交易大型实验。该实验是在《电力市场》、《电力技术经济学》、《电力财务管理》、《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电力交易与风险控制》、《电力系统的优化与决策》课程基础上设计的。通过电力期货、期权和其它电力金融衍生产品的实时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力交易中的金融风险产生的过程及造成灾难结果的严重性,掌握预防、控制、避开电力交易过程的电力金融风险发生的措施。目前,电力期货产品合约已经设计完毕,电力期货数据来自华东电网竞价上网数据。电力期货、期权交易软件等正在进行开发,目标是建成国内唯一的电力金融实验室。
③“电力企业网络招投标模拟演练平台”。该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能亲身体验电力企业网络招投标的整个过程的实践平台。电力企业投融资风险分析与管理模拟系统、电力资本运营风险控制预警及管理系统软件、目前还在对此购买的国际贸易、人力资源开发、ERP、物流管理软件等软件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要求。
(2)构建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重视在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下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05级学生的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7.58%,而2006级的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将上升到25.3%,2006级的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将占总学分的25%(见图2)。
图2 实践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
25.3% |
17.58% |
16.00% |
17.00% |
18.00% |
19.00% |
20.00% |
2005级 |
2006级 |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仿真”教学的特色与优势,计划建立虚拟实验室、网上实验室等,尤其是必修课程的上机时数增加。结合培养目标和学院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发展、社会需求、专业特色,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程进行了修订。
5.3实习基地建设
高地本科教学中率先提出并施行“现场教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电力企业及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2005学年间,所有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习中,广大同学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同时现场教学和实习也为推动高地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通过开展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于2002321班在2005年7月在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公司进行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案例》等课程的现场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我们新建十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见表5
表5 新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情况
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 签约时间 |
浙江嘉兴发电有限公司 | 2005.9- |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公司 | 2005.7 |
江苏电力公司启东供电公司 | 2005.8 |
江苏电力公司生产技能培训中心 | 2005.9 |
中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 | 2005.9 |
上海宝信软件有限公司 | 2006.1 |
上海立端电子有限公司 | 2006.3 |
华东电力继续教育中心 | 2006.4 |
华东电力培训中心(仿真中心) | 2006.4 |
上海世博集团上海对外服务公司 | 2006.8 |
上海西帕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 2006.8 |
6.教学管理
6.1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执行体系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设
6.2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所有监控体系建立均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必须构建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即生源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管理质量�毕业生质量,以最终“产品”的质量来审视和反思学校的教学质量,应将近期评价和长远评价结合起来。因此毕业生质量调查将是整个监控体系不可忽缺的一环,以此可以反映用人单位、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我校也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教学改革,如拓宽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计划、改善课程设置等。
总之,在经过近年的不断完善和运行后,高地现已构成了完整、全面、多方位的监控体系,初步建立起领导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和层次结合、上下贯通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规范了教学过程,完善了教学管理,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学信息的交流,促进了教学研究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7.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按照《上海高等学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及我校制定的高地建设经费使用办法,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表6。
表6 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教育高地名称 | 建设经费 | ||||||
市教委专项经费 | 学校配套经费 | 合计 | |||||
电力经济与管理 | 190 | 130 | 320 | ||||
子项目名称 | 经费预算 | 具体实施项目 | 经费预算 | 成效 | 实际使用 | 自评 | |
权数 | 得分 | ||||||
1.师资队伍建设 | 194 | 1.人才引进 | 180 | 引进教授2\副教授1名\博士12(其中博士后2) | 249 | 25 | 25 |
2.聘请兼职教授 | 3 | 共聘请9名专家为兼职教授 | 9 | ||||
3.教师国内外进修 | 5 | 1名访问学者,2名出国进修 | 8 | ||||
4.国内外学术交流 | 6 | 8人次学术会议,16人次下厂实习 | 7 | ||||
2.专业建设 | 33 | 1.06版人才培养方案 | 2 | 06版人才培养方案 | 2 | 20 | 20 |
2.新专业论证 | 2 | 工程管理、物流管理 | 2 | ||||
3.课程建设 | 8 | 已完成一门市重点课程、两门校精品课程、三门校一般课程。 | 8 | ||||
4.教材建设 | 9 | 已出版一本、正在出版两本、正在编写三本、计划编写三本 | 14 | ||||
5.双语教学 | 4 | 新开出四门,再准备开设三门 | 4 | ||||
6.多媒体教学 | 8 | 已经完成多媒体教学一门 | 2 | ||||
3.教学条件 | 89 | 1.实验室建设 | 80 | 已经建成两个实验室及软件购买与开发 | 150 | 10 | 10 |
2.实习基地建设 | 9 | 已签约十个实习基地 | 10 | ||||
4.教学管理 | 2 | 1.办公系统建设 | 2 | 已经投入使用 | 2 | 15 | 10 |
5.教改与研究 | 2 | 1.教学改革 | 2 | 完成一项重点、一项一般教改 | 3 | 15 | 10 |
6.特色与亮点 | 1.电力金融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实验室 | 15 | 10 | ||||
2.建立具有明显电力特色的产学合作教学体系 | |||||||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教学 | |||||||
经费使用情况及自评结果 | 预算经费合计 | 320 | 实际使用经费合计 | 470 | 总分 | 85 |
8.2006年度项目建设
2006年度建设中,我们将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等五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面,大胆创新,继续探索电力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电力经济与管理本科教育高地实验班,实施将引领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继续重点引进高地各学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计划重点引进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学科带头人各1名和博士各1―2名。通过各种方法大力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和水平,计划派2-3名青年教师到电力系统实习3-4个月;2-3名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进行6-12个月做访问学者;2-3名教师赴国外进行进修访问;2-3名博士在职完成博士后研究;3-4名硕士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3)专业建设方面,针对专业群各专业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建设思路。做深电力工程与管理专业,做专工商管理专业,做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做精公司理财方向。2006年计划申报“物流管理”和“工程管理”两个新专业。
(4)课程建设方面,申报“运筹学”市精品课程;申报“管理信息系统”为市重点建设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为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继续做好“电力技术经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电力市场”的课程建设。
(5)继续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争取出版《现代电力服务业系列教材》2-3本。
(6)实验室建设方面,做强、做特、做精、做深电力经济与管理高地实验中心。继续深化电力期货、期权产品等电力金融衍生产品,完成电力金融模拟实验项目的建设工作,改造现有的会计、物流、外贸、ERP、企业营销等标准化软件,使之更加适应电力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的特点。
(7)明确制订同实习基地联合培养高地各专业学生的具体模式,积极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物流管理、工程管理的实习基地3-4个。
(8)实践教学方面继续实行科研成果带动教学的改革,积极鼓励教师编写讲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200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