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要在3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因此我院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院共有8位教师尝试双语教学,7门课程为双语课程,分别为《市场营销学》、《国际营销》、《跨国财务管理》、《会计学》、《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见下表)。为了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认识,我们对实行双语教学的部分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为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提供反馈信息。
序号 | 课程名称(中文) | 课程名称(英文) | 教师 | 职称 |
1 | 国际营销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赵俏姿 | 讲师 |
2 | 会计学 | Accounting | 安 娜 | 讲师 |
3 | 宏观经济学 | Macroeconomics | 李国荣 | 教授 |
4 | 宏观经济学 | Macroeconomics | 李安波 | 讲师 |
5 |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徐莉莉 | 讲师 |
6 | 市场营销学 | Marketing Management | 徐莉莉 | 讲师 |
7 | 管理学原理 | Principal of Management | 马迎春 | 讲师 |
8 | 国际营销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邝小燕 | 助教 |
9 | 跨国财务管理 |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Finance | 陈松伟 | 讲师 |
10 | 会计学 | Accounting | 陈松伟 | 讲师 |
课程名称(中文) | 课程名称 (英文) | 教材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国际营销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自编讲义 | ||
会计学 | Accounting | Essentials of Accounting | Robert N. Aneathony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宏观经济学 | Macroeconomics | 自编讲义 | ||
宏观经济学 | Macroeconomics | Macroeconomics | Fisher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 Luis R. Gomez-Mejia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市场营销学 | Marketing Management | A Framework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 | Philip Kotler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管理学原理 | Principal of Management | Management-a Global Perspective | Heinzh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国际营销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 Philip R. Cateora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跨国财务管理 |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Finance |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Finance | Kart C. Butler | South-west College Publishing |
会计学 | Accounting | Financial Accounting | Charles T. Hongren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
所有参加双语教学的03级工商管理(涉外)专业92人和04级信息管理专业81人。收回调查问卷共120份。由于调查时间刚好是期末,所以短时间内难以回收所有问卷。
二、调查项目
1. 学生的英语水平:a)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b) 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2. 更偏向接受哪种教学形式:a)双语教学,b)中文教学;
3. 双语教学形式:a)术语引导型的初级阶段:专业术语用英语讲解,专业术语词汇和课程中的章节标题用英文板书,b)半英型的中级阶段:教材用英文或原版,用英文讲述重要定律、理论和关键词,板书或课件基本上采用英文;c)中英混合型的高级阶段:教师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辅以中文,d)全英文讲授和板书;
4. 双语教学在高校推广的最大障碍:a)学生英语水平有限,b)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c)教师英语水平有限,d)教师教学方法单调,e)课时不够,f)教材不适宜,g)与中文课程专业体系无法衔接,h)学校鼓励支持不够;
5. 对目前采用的英文教材的评价:a)难度太大,无法理解,b)难度适中,可以接受,c)篇幅太长,内容繁琐,d)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6. 激发双语教学兴趣的举措:a)结合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b)丰富双语教学形式,c)开展双语教学竞赛与评比活动;
7. 双语教学带来的收获:a)英语词汇量扩大,b)英语阅读能力提高,c)英语听力水平提高,d)英语口语水平提高,e)专业知识得以丰富,f)更牢固掌握原理与概念,g)激发兴趣和潜能。
8. 对双语教学的想法或建议。
三、调查结果
1. 目前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基本都是大三的学生,这一年级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较好的,调查下来有98%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60%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这说明对已经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中适当推行双语教学是可行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专业方面的英语知识。
图1 学生的英语水平情况 |
通过英语六级 |
未通过英语六级 |
通过英语四级 |
未通过英语四级 |
2.当问学生更偏向接受双语教学还是中文教学时,有45%的学生偏向接受双语教学,55%的学生偏向接受中文教学。
选择前者的理由主要有: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对掌握语言有利;提高英语水平,对专业术语有较多的了解;有较多的英语听力和实践的机会;对于我们涉外专业,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极为必要的,方便了解一些专业术语,提高专业技能;可以更好的接受最前沿的思想及内容;双语教学一举两得,即可学到专业知识,有可提高英语水平;能够了解国外文化,掌握全新知识,学习语言等。
而选择后者的理由主要有:中文教学更加能学好专业知识,英文学习专业知识比较吃力;中文教学比双语教学更能让人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深一些;中文教学比较接近个人习惯;本身理论不过关,加之英语教学更难以理解;用双语教学,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英语上;中文教学更详细深刻些等。
3.关于双语教学的形式:有50%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形式应该是中英混合型的高级阶段,即教师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辅以中文。有20%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形式应该是半英型的中级阶段。有20%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形式应该是全英文讲授和板书。6%的学生认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形式应该是术语引导型的初级阶段。这说明学生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识还是较深的。但是,鉴于他们当前的英语水平,理想的双语教学形式并不一定就是他们能够接受的双语教学形式。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教学形式见以下表1。
表1 学生能够接受的双语教学形式 | |
a) 术语引导型的初级阶段 | 14% |
b) 半英型的中级阶段 | 41% |
c) 中英混合型的高级阶段 | 37% |
d) 全英文讲授和板书 | 4% |
e) 其他 | 4% |
从表1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41%)认为他们能够接受的双语教学形式是半英型的中级阶段,即教材用英文或原版,用英文讲述重要定律、理论和关键词,板书或课件基本上采用英文。还有37%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级形式,即教师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辅以中文。很少有同学能够接受全英文讲授和板书。
4.学生认为目前双语教学在高校推广的最大障碍:有63%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较大障碍。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过了四六级,但是这并不表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相当。比如,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好、有的口语能力好、而又有的听力能力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以英文讲授,就会有很多同学因接受不了而失去兴趣,而如果用中文讲授,英语好的同学又觉得不能提高英文水平。
其它影响较大的障碍有:55%认为学生英语水平有限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同时5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与中文课程专业体系无法衔接。以及教学方法单调(37%)、教师英语水平有限(25%)、学校的鼓励支持不够(22%)和教材不适宜(20%)也是阻碍双语教学在高校推广的一些重要因素。
图2 学生对双语课程英文教材的评价 |
6.学生认为会激发对双语教学兴趣的举措:53%的同学认为应该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49%的同学认为结合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院目前的双语教学基本都采用了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内容丰富,画面精美的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学习过程就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运用知识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诸如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用外语来思考、陈述、解决问题。
7.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带来的收获:63%的学生认为英语词汇量扩大了;55%觉得专业知识得以丰富了;其他收获较大的还有英语阅读能力有所提高(53%),英语听力水平提高了(25%),以及英语口语水平提高了(16%)。
8.最后,学生对双语教学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建议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相应的中文翻译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辅助教学;在学生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上课不要全英文,尽量先从大家熟悉的英文开始,再慢慢深入;将课时,内容先用英语解释一遍,再用中文概括一下大意;着重原理与概念分析,增加预习课时与提问答疑课;选用简单一些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