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潘华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于我院潘华、李丽两位教师2008年12月9日-12月21日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上海分会场举办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骨干教师研修培训,通过本期学习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期研修班参加人员为各高等学校承担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任务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有着丰富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在职教师。主讲老师为承担过多项大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李一军教授与合肥工业大学杨善林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合作。会议主要内容是,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出发,通过对本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的介绍,以问题为导向,利用示范课,案例讲解等教学形式,展开培训授课。学员通过小组互动,主讲老师答疑等方式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课程本科教学多年的教师, 由于思路的局限性,及参加相关项目开发及实践环节的经验薄弱,通过参加本次学习和研讨。在培训中,聆听专家教授讲解解授课环节,使我们思路开阔,扩充视野;还有不同类型的兄弟院校的同行老师间的讨论交流环节(还有网站论坛上多位老师发表的帖子),使自己受益匪浅。他们提出诸多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很多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很多的解答、指点建议和措施;特别是专家和教师间的互动答疑环节,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教学中遇到各种问题向专家提出疑问,得到专家的解惑答复,使我们深受启发。
三天的培训非常有意义,通过授课――学习――授课,自己得到提升,我们非常珍惜机会,仔细听讲,积极参加讨论,并踊跃发言,认真完成培训作业,经过努力,所在的上海分会场班级荣获全国优秀班级称号。现将学习心得和体会向学院各位老师交流汇报。
一. 在学院领导下需要有一支良好的教学队伍
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首先是教师队伍非常重要,主要取决与以下几个因素
Ø 一支有好的带头人、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Ø 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
Ø 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
Ø 一套新的教学方法
Ø 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Ø 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学科专业中的定位
课程作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目的: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管理信息系统(MIS)的概念、作用、技术基础和基本方法,培养从信息系统的视角来分析思考组织的问题,培养从事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的课程建设方式及教学方法
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就像拍摄1部电影大片,成功的要素包括:
Ø 剧本与故事情节――课程内容体系
Ø 名导――教案设计
Ø 明星+演员团队――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
Ø 高超的演技――教学方法
Ø 电影特技――教学手段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使用如下教学方法。
1.课堂研讨法
“参与”――“互动”――“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MIS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之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讲授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研究性和扩展性的论题式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准备研讨内容,然后选出一些优秀的参与课堂教学问题的研讨。
2.案例引入法
通过生产和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引入要讲解的内容。如讲解信息系统规划必要性前用一个因为没有做好系统规划而建设失败的系统作为案例导入主题。
3.与课后实践结合法
结合课堂讲解的新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到企业调研做规划报告,老师评阅后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总结。
4.对比法
在课堂上对于某些可以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方法或者相似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如比较BSP法和CSF法各自的特点和局限。
5.实验法
依据有关信息系统实验平台(ERP/CRM),根据某一内容或主题进行上机实验或进行系统演示讲解。
6.案例教学法
该方法与案例引入法不同。案例教学法是举实例说明某种技术、方法、思想等的使用或应用过程,目的在于解释说明而非引入主题。如通过某MIS系统的系统规划说明BSP法的使用。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和已建的课程网站,做进一布的优化补充。
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将以上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精品课
知识库(核心) |
案例库 |
资料库(背景) |
习题库 |
音/视频库 |
案例分析 |
在线测评 |
多媒体全信息传输平台(录制) |
资源库 |
课程教学服务系统门户 |
智能答疑 |
知识推荐与展示 |
在线互动 |
四.课程内容组织
1 MIS概念与作用 |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系统与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的应用类型 4)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2 | |
信息系统的战略作用 | 1)信息系统与组织战略 2)信息系统与管理变革 | 2 | ||
2 MIS技术基础 |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 1)计算机硬件 2)计算机软件 3)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 2 | |
数据库技术 | 1)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2)数据仓库 3)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趋势 | 4 | ||
通讯和网络技术 | 1)通讯基本概念 2)网络体系结构 3)互联网 4)通讯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 4 | ||
3 信息系统应用 | 组织中的信息系统 | 1)组织中的IS概览 2) IS基本功能类型 3)销售和营销系统 4)制造与生产系统 5)会计和财务系统 6)人力资源系统 | 4 | |
现代应用系统 | 1)企业集成化应用系统:MRP/MRPII、ERP 2)供应链管理SCM 3)客户关系管理CRM 4)电子商务EC /EB | 6 | ||
决策支持与商务智能 | 1)决策支持系统 2)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3)联机分析处理 4)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 | 4 | ||
4 MIS规划与开发 | 信息系统规划 | 1)系统规划概述2)系统规划的典型方法:BSP、CSF、价值链分析 | 4 | |
信息系统开发 | 1)系统开发过程 2)系统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 3)系统分析 4)系统设计 5)系统实施 | 12 | ||
5 信息系统管理 | 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 | 1)系统建设的组织方式 2)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 | 2 | |
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 | 1)系统的运行维护 2)系统的安全管理 | 2 | ||
五.课程分层次教学: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不同设置相应的目标和定位
. 不同类型的学校(综合型还是特色型、重点与非重点),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其专业的办学特色,层次有本科、专科、高职等;建议教材应该分层次。课程的定位要与专业的培养定位、学校的人才定位相高度一致。各层次培养目标不同,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但这门课的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还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至于实践部分,应该各具特色。本门课程面向的专业有管理专业和非管理专业,管理专业又分信息管理专业与非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二级类下的各专业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面向不同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各自培养方向不同,不同专业其要求是有着不同的特性的
我校此门课程的教学,学生层次以本科生为主,同时又有高职大专和成人教育的学生,本科教学,有工科类的计算机、电力自动化专业学生和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管理类又细分为信息管理专业和非信息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工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文科类)学生,根据学生层次专业对象不同,课程及相关支撑课程的设置不同、内容不同,课时及教材均也不同。
信管专业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经济管理类课程,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学生除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类课程之外也还学习信息档知识,以体现学科特色。专业设置根据不同学校学校性质专业特色和学科背景规划有所不同,信管专业在教育部学科目录规划中属于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我们由管理学院创办的信管专业可在管理的基础上,适当增设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新课程。
专科生和成人教育选择,简单侧重于理解和信息应用的教材,教学中灌输概念理念和思想及信息系统如何应用。
教学研究的重点:在本科生教学中,对非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此门课的目标是管理系统的思想和理念;信息管理专业,先设置数据库数据仓库、开发语言及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然后再学习“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开发”课程,强调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力,重点是开发实施能力。而对管理类非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分析设计更加深入的有所研究。应更多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及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重点在信息系统的应用。
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做到因材施教。突出重点,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并在面向不同教学对象时有所侧重,不定期的开展研讨,针对专业、层次制定相应内容和相关教材,参考书等。
六、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及加强提供与兄弟院校交流的渠道
尽可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进行校企联盟,提供学生结合实际的机会。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机会,获取更多的经验和信息。加强本校同行内部的交流。在实验环节上,可进行模拟软件ERP演示和使用及ACCESS库软件使用等.体会是在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加强案例教学研究,多创造良好实验和条件。
社会实践结合实际是学生所缺乏的,江苏科技大学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模拟,建企业生产业务流程影子工厂软件,结合实际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模拟,达到良好效果.是可供借鉴的,如能交流得到共享同行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和资料成果,如类似模拟企业生产流程的软件模块、实验演示资料软件、视频录像资料等;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在培训中可否再增设些具体教学内容,例如具体教学示范课和实验示范课等。另外,对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信息管理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科研机会相对较少,如能通过院校间的交流联盟搭建信息平台,得到更畅通的指点、沟通和交流,得到更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