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对《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崔树银  石芳华
(上海电力学院  管文学院,上海  200090)
摘要:针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坚持进行课程内容创新、注重案例教学和加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对本课程未来的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建设;思考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课程,但该课程却是一门新课,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些高校陆续将非营利组织管理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体系中来,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兄弟院校凤毛麟角。
一、《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材的内容
目前,国内面向公共管理学专业学生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方面的教材主要有:王名编著的《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张霞等主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和苗丽静主编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学》,其中以《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最具权威性。虽然该教材作为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并不太适合于本科生的教学,但一般仍被选为本课程的教材。
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首先,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特点不够鲜明。《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分为概论部分和管理部分,管理部分的内容涉及到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决策、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和营销管理等内容,但这些章节的内容并没有充分体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特点。其次,章节之间的内容不匹配,例如教材的第二章和第十三章只有三节,而第八章的内容却多达九节,这给日常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缺少案例分析题也是该教材的不足之处。尽管每一章节的后面都有背景材料,但由于没有思考题,并不能作为案例来用。
从教材的理论深度来看,虽然《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适用的对象是硕士研究生,但其理论性并不是很强。例如,关于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原因,“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等一般需要加以详细地阐述,但概论部分却只是蜻蜓点水。志愿者的激励无疑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主要内容,但相关章并没有将一些经典的激励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相反,对于战略管理的程序、项目管理的程序以及财务管理的程序等内容,编者却不吝笔墨。
2、教与学的矛盾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面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课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不仅要求授课老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还要保证课程教学生动活泼。然而,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以前大都是从事公共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老师,他们往往对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同时,由于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大都将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和考各种证书上面,对于《非营利组织管理》这门专业课程,他们往往只追求过关,缺少学好这门课程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的思路
1、坚持进行课程内容创新
在教材内容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情况下,本课程建设项目组集思广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尤其是阅读大量中外相关文献,丰富了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非营利组织”这个核心概念时,并不是只是给出一个定义,而是让学生辨析“盈利”、“赢利”与“营利”这三个词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原来它们之间的差异在于“获得”和“谋求”的不同。“谋求”是“设法求”,是表示有目的、有计划地想办法取得,是有主观意愿的。而“获得”是“取得、得到”,是客观上获得的。在解释非营利组织产生的原因时,补充了一些材料,让学生理解“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者失灵”的含义及失灵的表现。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问题,通过详实的数据让学生理解中外非营利组织的差异。
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就是在收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课程基本内容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等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授课内容,编写了教案并制作了电子课件,本课程建设项目组对课件的基本要求是,内容完整、条理较清晰,经过多次使用,不断改进,目前已经完全能够体现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2、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Case)也称为个案、个例、事例或实例,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Method)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
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短缺的问题,本课程建设项目组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努力,在收集大量案例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精选出了一批案例,收入案例库中,从而解决了课程教学缺少案例的问题。
除了在老师授课中进行案例教学外,经过不断地探索,本课程建设项目组设计的课堂案例分析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督导组老师的肯定和好评。具体的做法是:在教学计划中抽出四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案例分析。老师提前两到三周,将案例分析的要求和考核的办法向全班同学公布。一般五到六个同学为一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分工和协调工作,并在案例分析时负责为其它组的同学打分。每组同学以团队的形式在限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20分钟)利用多媒体共同完成案例分析的任务。每个小组的最终成绩为其它小组组长按评分标准给出的分数与老师打出分数的平均分。最后由老师负责对每一小组的案例进行点评。
实践证明,本课程建设项目组设计的课堂案例分析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案例准备的过程中,他们走出校门,通过访谈、发放调查问卷、制作VCR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然后经过密切合作,创造出他们满意的作品。
3、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势必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新型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避免以点名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尽可能地作出正面的回应,问题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肯定,即便是回答错误,也要善意地指出错误之所在。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定期地向学生发放问卷,以无计名的方式征求他们对老师教学的意见。
三、结束语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科学性强、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本课程建设项目组在《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精品课程能够申报成功,未来的工作重点将集中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等方面,以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名.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Drucker, P.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非营利性组织管理[M]. (1990初版),1992年再版。
[3]苗丽静. 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霞、张智河、李恒光. 非营利组织管理[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T.戈伦比威斯基 Robert T. Golembiewski, 杰里.G.史蒂文森 Jerry G. Stevenson.非营利组织管理案例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