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泉生,潘华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系,上海,201300)
摘要:在分析本校信管专业重点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了介绍,包括总体框架、具体内容及关键问题等。
关键字:人才培养 信管专业 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专业是由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5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1999年正式招生。通过整合的方式将若干个覆盖面过于狭窄的专业合并成一个覆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这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在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原来的专业背景不同、加上高校的自身特点,在信管专业的建设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专业侧重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强调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等等。我校信管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在这个专业开办之初院系就广泛接触各类企业、生产管理和科研部门,认真听取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并在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指导方针下明确了该专业的重点培养方向,即培养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兼备的,面向电力系统或其他现代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方向,学院上下一直在探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2006年我们总结了历年专业建设成败的经验,认为除了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队伍、教材、实验等建设以外,必须进行大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信管专业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并选择2004级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试点。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由于专业背景及立足的行业特点不同,各个高校的信管专业所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含义有所差异。根据我们在各个电力公司信息中心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调研结果,确定了以下原则:
(1)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们认为,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一旦和社会脱节,专业就失去了生命力。那么怎样知道社会需要这个专业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最好的办法是深入企业和企业合作办学。
(2)应重视信息领域的应用开发教育。在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急需的是应用开发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扎实的信息知识基础、计算机基础和经济管理基础,而且还应掌握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沟通技术、组织管理知识等。
(3)走出单纯重技术的误区。信息管理专业除技术内容外,强调了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的重要性。任何一项工程,都是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无论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都有组织管理任务,更不用说为经营管理开发信息系统或提供信息服务,没有上述方面的知识就会一筹莫展。
我们所提出的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以上原则下进行的。
3 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1 信管专业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动员与准备 |
调研、需求分析 |
设计与实施 |
收尾与成果总结 |
第四学期末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第七学期 |
立体化教学与咨询体系 |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学生创新能力…… |
相关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
基于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这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系统规划、分析等能力)、专业技能(系统设计、实施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践经验、学生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这种教改以后信管专业学生就业水平和结构相对于历年渴望有一个质的突破。
培养模式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动员与准备阶段:此阶段安排在第四学期末(大二下学期末)。首先对2004级信管专业两个班的学生开动员大会,明确新的培养模式的目标、重要性以及未来各个学期的安排等问题;其次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具体项目(四种来源:学生自己设计的、老师为学生设计供其选择的、企业目前实际需要的、老师的课题,学生作为参与的项目);
(2)调研、需求分析阶段:此阶段大致安排在第五学期(大三上学期)。学生根据自己所选项目的要求,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等。这个阶段尤为重要,也极具挑战性,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所学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根据某个组织的未来发展怎样规划其信息系统等。
(3)设计与实施阶段:此阶段大致安排在第六学期(大三下学期)。各个项目小组根据前一个阶段的成果,结合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开发出最终产品并能够应用于实际。
(4)收尾与成果总结阶段:此阶段大致安排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成果总结阶段主要进行必要的系统管理和维护。
以上的四个阶段是在两大保障措施下进行的,即立体化的教学与咨询体系以及相关核心课程进行全面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1)立体化的教学与咨询:一方面,开设一门贯穿以上三个阶段的新课“项目沟通与交流”课程,监督和跟踪各项目小组的进度,促进项目小组间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各专业老师轮流上课,提供相关的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开发一个名为“信息管理专业各项目团队知识整合、交流与咨询平台”的网站平台,作为课外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并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校外专家和校内的专业老师一起提供网上的咨询服务;另外不定期开设一些讲座,使各项目小组接受最新的技术和就业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2)项目化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多,课时少,通过课程内容项目化划分可以对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项目进行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项目小组学习团队,提高个人以及整体的学习能力。同时各个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进行相应的改革。
3 实施学生项目小组化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问题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出来以后,我们也注意到,要真正顺利实施必须注意一些关键问题:
(1)组织是系统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所以具体实施前,将对教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参与者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并进行任务分工,为避免组织过于松散,并考虑教师的职业特点采用直线制和矩阵制相结合的方式。
(2)各项目小组的课题选择需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挑战性,另外项目建设进度既要满足实际(企业、课题研究等)的要求、又要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的,在实践中我们和提供项目的企业(联想上海分公司、安徽芜湖电力、安徽省电力公司、上海科瑞公司等)和老师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最后才确定了方案。
(3)教改要营造信息管理专业2004级两个班内部相互学习,协作的良好氛围。对此采用“立体化的教学与咨询”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展其内在潜力,并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由于通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实践和团队协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经验,必然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有突出表现,学生和家长从进校以来一直关心的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通过我们近一年的试点发现在这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很多学生放弃了平时周六、周日或者放假的时间学习和参加培训、前期由于项目管理知识的缺乏需要相关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指导等等,这样学校在这方面需要大量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倪庆萍,汪路明.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89-91
[2] 李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体系建设的探讨,社会科学家,2005,10,3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