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与会展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上海电力学院   王红艳  茅铮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眼下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本文从会展教育的现存问题出发,提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应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将人才培养与会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同时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会展  教育  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我国会展业近年来的发展迅速,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的大型展会近4000个,创造的经济价值在120多亿元人民币,正在迈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与此同时,高校会展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自2004年3月教育部第一次正式公布批准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设立高校目录外的试点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起,目前全国各地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现已超过百家。在上海,据市会展行业协会统计,全市已有20多家高校创办了会展专业,每年招收学生至少在2000人以上。
会展教育关系到的会展人才培养,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育问题。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展览是一个行业,是一门学问,不是什么人都能搞好的……”。既然是会展教育,其宗旨就是培养会展人才,那么社会需要什么样会展人才呢?一是会展高端人才(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二是会展实践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三是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包括翻译、旅游接待、广告制作)。前者侧重管理,此类人才需求容量有限;后两者侧重实用,是目前市场大量需要的。那么高校如何把握这样的需求特点,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呢?这是值得进行分析与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会展教育现存的问题
当前我国会展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多学科嫁接,教育市场不规范。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建立在管理类专业之上的会展教育居多(管理类专业总共占50%以上),其中又以工商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为最常见。从课程设置看,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而展示设计,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还有,会展教育能依托的专业分散,一些学校英语、广告、国际贸易、公共事务管理、艺术设计,甚至文秘专业都可开设会展方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会展行业需要知识多元化的特点,但目前的教育市场却很不规范,甚至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中的某一方面沾上边就是在办会展专业了。
2、“拼盘”式教学,理论化教育。在教学组织上,“专业课程+会展类课程模块”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了。然而各校直接涉及会展的课程多的可以开到15门左右,少的却只开1至2门。因此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家学的都是会展方向,但是实际对会展专业的了解和接触差距会很大,缺乏统一标准。同时教学手段也大多偏于理论化,缺少足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实际接触具体的会展操作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不受会展企业的欢迎。
3、教师半路出家,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虽然我国会展教育发展迅速,国内开设会展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学校(包括本科、高职高专)约百所,但是在师资及其专业基础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会展教育起步晚,很多学校会展专业是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创办的,所以大多数会展老师是在原国际贸易、旅游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基础上半路出家,缺乏对会展业理论的系统把握,缺乏会展实际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以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使得架构会展理论和教育体系增加了难度,很难培养出适合我国会展市场的人才。
 
三、会展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
针对目前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1、课程设置
会展独特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会展学科的复杂性,从会展所牵涉的知识领域来看,会展学科涉及到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在综合中又兼具很强的专业性。从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来说,会展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如文学素养、美学常识、心理学常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能力,还要有沟通协调能力、宣传推介能力以及筹资能力等。因此,会展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材施教。
同时,在课程设置中还需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培养,这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展览会对会展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目前的会展企业员工,许多具有一定的展览工作经验,但缺乏足够的外语能力,在展览工作进入到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后,就无法再适应广泛的国际联络和深度沟通的需要。即使有相当部分员工有一定的外语基础,但由于缺乏国际背景知识和不同文化的交际技巧,最终无法达到商务目的。为此,会展专业的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认识到外语对会展学生的重要性,将外语教学作为会展专业的重点课程来抓。对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高强度和主动式的训练,以期符合国际会展公司和大型会展项目对会展人才的语言要求。
2、产学研合作教学
会展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学科具有了鲜明的应用性特征,因而在专业教学上也应突出其实践环节。高校应注重与会展企业的合作,依托会展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积极与当地的会展活动的联系,增加开放性教育,坚持“开门办学”理念,利用举办展览、会议、节庆、大型活动的机会,积极将学生输送到会展活动现场进行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检验专业学习效果,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在会展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岗位的设置,调整专业教学,实现学校向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与前沿问题研究成果。产学研的成果又直接反馈到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对学生给予实践性指导。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合作教育后,能够真正将会展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合作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因此,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双方达到互相促进提高的目的,使人才培养真正符合市场需求,解决市场人才不足的难题。
3、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化、系统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会展人才的必备条件。从市场需求上来分析,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团队应具备三个层面的知识:一是熟悉会展行业的政策法规、会展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资源及环境等;二是熟悉会展企业内部运作、市场开拓和管理、会展实施流程和操作模式等;三是熟悉会展市场动向、会展人才需求导向、会展策划以及会展实践、会展市场网络构建等。教师具备了这些层面的知识,才能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性,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丰富理论知识的高质量会展专业人才,并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输送的数量。
应该说,会展是融操作性、实践性和理论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授课老师要精通全部相关的知识,恐怕是很难。但是,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需要教师对会展的流程等相关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会展的全过程都有一定的参与体验。各会展高等院校应该鼓励或要求会展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会展企业单位兼职锻炼,到一些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参观考察、培训,出席各种交易会、博览会,拓宽思路,掌握会展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教师对学科的认识。
 
四、结束语
我国会展行业已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会展业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推动,我国要早日步入会展经济强国的行列必须要以教育为本,大力发展会展专业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应实现规范化、模块化设计;在教育方式上应注重高校与会展行业的多方位合作;在教育资源上应着力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培养出适合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玲凤,裴向军.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卷(3).
[2] 周霄.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 卢小金.关于高校会展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6(10).
[4] 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5,5卷(4).
[5] 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现代大学教育,2006(5).
[6] 吴海霓.会展专业的特色创建与品牌塑造.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卷(5).
[7] 马勇,肖轶楠.我国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旅游科学,2005,19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