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公共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思考

上海电力学院  叶瑜敏
 
摘要:本文简要考察了《公共管理学》在我国高校开设的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
资料、教学手段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在本课程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同时对本课程建设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了思考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  课程建设 
公共管理是一门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新兴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它和政治学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两大学科。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一门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实际应用性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展迅速。1998年设置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1999年批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三所高校首批招收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此后,大批高校陆续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把《公共管理学》列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各高校对该课程的建设都给予高度的重视。2003年,我校原社科系首次为2001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开设《公共管理学》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七届学生讲授该课程。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开始对本课程的课程建设进行探索,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的,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由于公共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且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国内外最新的思潮、理论、观点、讨论的热点又必须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进行优化,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所谓“不变”的部分应当是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知识,如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公共管理学范式、公共管理的起源与演变、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共组织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政策理论等。这些都是该领域普遍得到公认的概念和理论,也是整个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部分,必须给学生讲授清楚,使他们对公共管理有基本的、总体上的把握。
所谓“变”的部分,一方面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国内外最新的思潮、理论、观点、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管理最新的模式和手段等;另一方面也是指本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重叠交叉的部分内容,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与《公务员制度概论》的内容有重叠,公共财政管理部分与《公共经济学》的内容有重叠,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部分与《电子政务》有内容重叠,公共管理伦理部分与《公共管理伦理》有重叠,第三部门管理部分与《非赢利组织概论》有重叠,等等。
对这两类“变”的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灵活处理。首先,必须处理好那些重叠交叉的内容。由于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每年会有微调,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会有变化。比如,2001级、2002级和2003级学生没有开设《电子政务》、《公共管理伦理》和《非赢利组织概论》课程,只开设了《公共管理学》课程,所以,就可以把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公共管理伦理、第三部门管理等内容安排在《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里面。而对2004级、2005级、2006级的学生陆续开设了以上课程,那么,在《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就应该删除相应的部分。其次,在处理好这部分“变”的内容之后,再根据剩余的课时,把该学科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安排进来。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细讲精讲并安排讨论。而在课时不允许的情况下,则安排专题形式介绍,可安排学生课余自学并提交论文。
2、教学资料的健全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建设。根据权威性、时效性、可读性原则来选择教材。目前,选择了叶常林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学概论》作为学习教材,因为该书比较新,条理性、可读性较强,比较适合本科学生的水平。同时,配套使用的参考教材还有陈振明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这本书适合对该学科兴趣浓厚、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进一步提高之用。除此之外,还给学生推荐部分经典专著,如:威尔逊的《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马克斯・韦伯《官僚制》,赫伯特A・西蒙《Administrative Behavior, Organization》等,以扩大视野、沓实理论基础。
其次,建立健全教学大纲和教案。在几年的教学基础上,编写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同时,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还制作了PPT课件。但是,如前所述,由于课程设置的变动导致教学内容的调整,所以《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案和PPT课件也一直再做相应的调整。
3、建立试题库
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基本确定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基本知识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编写了十套试卷和配套答案作为本课程的考核资料。
4、收集和整理案例集
为配合案例教学,着手收集和整理案例集,争取重要章节和理论都有比较典型的1-3个案例作为举例或讨论的素材。不仅要收集、整理现有的案例,而且争取做到自己根据各种材料来编写案例;不仅要有文字案例,而且争取今后有影像资料案例。
二、             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公共管理学在我校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与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不足。在我校,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由一位教师承担,2006以后才增加到二位教师,且均为青年教师,没有形成老、中、青的教学团队,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同时,专业教师缺乏实际公共管理经验,也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2、教学缺乏科研支撑。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扎实的、高水平的科研能够积极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但如前所述,本学科的师资力量薄弱,不仅人员少,而且在职称和学历方面都还有待提高,未能形成科研团队,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虽然近年有一些科研成果,但不够理想,难以对教学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3、教学方式和方法仍需改进。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体现,应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公共管理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即必须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经验交流法、专题讨论法等新方式和方法。虽然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由于经验、经费、师资、课时等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4、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公共管理的实践性决定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可以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在我校,该课程曾经设置过大型作业实践环节,但效果不明显,后来取消了这一环节。应鼓励学生走进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进行实地实习,这样实践效果比较好。
三、             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鉴于以上仍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保证公共管理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方面,针对教学和科研水平不高的情况,学校应鼓励和积极创造机会让现有教师进修深造,或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水平;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可以从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部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政策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讲授课程或开专题讲座或进行政策分析。同时,也可以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从而避免照本宣科和纯理论的讲授。
2、鼓励和推动科研。学校相关部门应采取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以科研促进教学。尤其是对新专业、新学科和青年教师,应该有更宽松的政策,也要有相应的经费予以保障。可以设立该学科领域的课题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建设。
3、探索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必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案例教学被证明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式,但具体到各章节用什么案例、什么时候用、怎样引导学生思考、是教师讲解还是让学生讨论等细节都需要考虑周全,而不能简单地举举例子而已。除此之外,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经验交流等也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开展。
4、多种途径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要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加强沟通,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开展科研、教学或业务方面的合作。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可以亲身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这些单位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请进课堂,做到实践联系理论。当然,如果相关课程如《社区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或《非赢利组织概论》已经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公共管理学课程也可以不设置实践环节。因为以上相关课程的实践同样对加深本课程的理解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娄成武.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0(2)
〔2〕       胡伟.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战略思考.公共管理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