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管理学管理课程教学革新-----陈建华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管理课程的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注重学习激励与亲验教学,而体验式教学方式正是体现这种改革要求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
 
      管理课程教学同一般学科的教学具有明显的差异,而改革管理课程教学,提高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模式就是体验式教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管理学原理教学特点的冲突
     管理是一种要求管理者充分发挥主观技能、强调高超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活动。管理的这种艺术性、创造性,单靠纯理论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而必须使学生大量接触实际管理问题,靠感性不断积累去培养。因此,要求管理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为了完成管理教学任务,培养有实际决策技能的管理人才,就必须在科学地传授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参与实际管理或模拟管理手段,并力求运用动态模拟这一更高层次、更有效的训练方式。
显然,三个“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适应管理教学的要求,必须敢于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发起挑战,探索适合管理课程需要的教学方式。
1.学校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形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具有便于集中灌输知识等诸多优越性,但也使教学运作的时空受到严格的限制,特别是不利于实践教学的组织。同时,课外领域被明显地忽视和利用不充分,而管理课程教学要求大量的实践性教学,仅靠课堂教学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2.课堂教学以讲授形式为主。除少量实验课外,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这种单向传播的方式,甚至是“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这种方式明显的不利于行为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并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3.教学过程以教师作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内容的取舍、实施的方式、实际运作中的控制权、效果的评定等,几乎完全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参与程度、控制权、自主运作的空间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极其有限,学生只能成为教师知识的灌输对象、层级教学管理体制中的被管理者,甚至是被监督者。
二、体验式教学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革新的有效模式
      随着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大力推进,我国当前的教育界对课程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于国内课程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于国外先进经验的引进与本地化,都使课程研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就国内而言,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各类课程研究实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诸如在传统分科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大力主张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设立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注重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创造能力的开发;课程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出现了探究性课程、自主课程、发现课程、体验课程、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情意课程等等。然而就体验课程研究而言,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思路,也没有开展系统的研究活动,更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但对体验课程的关注呈现出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诸如在学科教学中开始重视情感体验、注重知识的学与用相结合、重视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等等,这都说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越来越关注体验,并暗示出体验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开发的重要价值。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自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社会心理学家黎温(Kurt Lewin)的「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其它学者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架构。
表一:传统学习与体验式学习对照表
项 目
传统学习
体验式学习
1.学习单元
个人
团体与个人
2.学习重点
内容
内容与过程
3.学习者投入之本质
认知(知性)
认知与情意
4.参与者的角色
倾听、记忆、通过考试、相对较被动
投入、参与、互动、高度主动
5.课程指导者的角色
教学者、讲授者、发表者、评估者
资源(料)提供者、催化者、训练者、有时亦为参与者
6.课程指导者的职责
提供单向沟通的器材(讲授.影片.旁白.讨论等)
为参与者创造习得经验所需的环境
7.学习气氛
正式.禁制.强调身分
非正式.轻松.鼓励淡化身分
8.课程指导者关心的重点
提出"较佳"的问题向学员发问
寻找较佳的方式引发学员深入思考问题,并透过较佳的途径寻求解答
9.学习责任
教学者/讲授者(学生是否有收获是教师的责任)
参与者必须为其行为及学习负责
10.得到最大满足者
讲授者
参与者
11.学习经验转移至工作的可能性
低或不确定
大多数参与者有中至高度之可能性
二种方法之差异,基本上源自教学者与学习者关系之改变,由传统「教师权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学生自主,此即所谓的「教室中的民主」。
     体验式训练方案甚多,主要有户外体验(Outward Bound)、PA主题式冒险(Project  Adventure)、行动式学习(Action-Learning)、情境模拟法(Scenario Planning)、团队教练(Team Coach)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工商管理教学一般也都是基于体验式学习。比如: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作用早已众所周知;而普林斯顿大学与牛津大学的「模拟训练法」同样效果明显;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则采用「精品觅食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提倡「评论分析法」、「实地考察法」、「观点烹调法」、「演习教学法」、「综合考试法」的综合运用。
三、构建模拟管理训练为载体的管理学原理体验式教学模式
(一)以“从做中学”为管理学原理教学活动理念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从做中学”就是透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然后在教师引导下,成员经差异化过程的观察反省与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态度信念,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新情境的解决行动方案或策略上,达到学习目标或愿景。通过“从做中学”的教学活动理念可以实现以下 “五个转变”:
1.在教学的基本属性上,从老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
2.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3.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上,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
4.在教学管理方式上,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
5.在教学培养目标上,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知识能力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学习团队为管理学原理教学活动组织
       团队管理理论,主张从传统的“命令型”、垂直式管理组织转变到“民主型”、扁平式的团队管理组织,强调自主管理,自我控制,沟通良好,合作协调。用最新管理理论指导管理课程教学,在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学习团队组织形式,就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控制。
1.最基本的形式是围绕课程教学组建模拟公司。打破行政班的界限,采取自愿组合的原则,由学生自由组织5-8人的模拟公司,以模拟公司为单位组织开展所有教学活动。模拟公司在其“总经理”的主持下,共同策划,共同实施,紧密协作,相互配合,活动结束后,相互考核,共同评估。
2.将教学与课外学生的社团活动相结合,组建各种形式的社团性质的模拟管理组织。如组织各类大学生模拟公司、模拟体育俱乐部等,将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同课程教学相配合,在课堂外、校园内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模拟实践活动,是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延伸。
3.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组建各种参与实际经验管理活动的小组或团队。
(三)以模拟管理训练为管理学原理教学活动形式
模拟实践教学在总体教学模式中成为主体形式,构成体验式教学的主线,并集中的表现为强化能力培养的单元式训练。
1.以为强化能力培养为训练的基本目标与基本途径。
2.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训练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
3.采用“四环节教学法”:目标―策划―实施―检测。
4.按照一个企业的正常工作过程与项目进行模拟,课程可设若干个训练阶段,阶段是由相关的一组训练单元组成的。
      具体教学方法主要包括:⑴系列化的全程模拟。如在管理课程进行过程中,由学生组成若干模拟公司,从制定计划与决策,建立组织机构与人员选聘,指挥实施与领导、激励、沟通,直到控制与总结、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模拟。⑵角色扮演。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的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⑶情景剧。由学生选择涉及各类情景,并编写脚本;由学生们进行演出,并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演出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处理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⑷各种实践练习。结合本单元内容,由模拟公司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活动。⑸到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⑹深入企业见习管理。⑺计算机模拟。对于一些可以运用计算机处理的管理问题,借助有关程序,由学生操作计算机实现对管理的模拟过程。⑻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被普遍采用。
总之通过体验式教学,构筑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的互动式课堂,真正实现“从做中学”企业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单凤儒,《管理课程教学特点与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10月
3、Dilworth, R. L. "Action Learning in a Nutshel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1, no. 1 (1998a): 28-43.
4、Dilworth, R. L. "Setting the Stag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1, no. 1 (1998b): 5-8.
5、Dixon, R. L. "Action Learning: More than Just a Task Forc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11, no. 1 (1998): 44-58.
6、Froiland, P. "Action Learning." Training 31, no. 1 (January 1994): 27-32, 34. (EJ 475 327)
7、Haddock, J. "Reflection in Groups: Contextual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within Nurs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Nurse Education Today 17 (1997): 381-385.


[1] 陈建华(1977-)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本课题为上海电院2005年教改《基于体验式学习的管理学课程革新与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