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论德育与心理联动的启示-----邱一心

 摘要   德育和心理是联动的。成功的德育必然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共鸣。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经过学生主观努力,使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方面得到辩证发展的结果。认识是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基础和先导,情感是学生对德育要求做出善恶判断、确定爱憎态度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意志是人们履行义务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心理品质。大学德育必须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德育心理,努力把德育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能切实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德育  心理  认识  情感  意志   
 
一、德育与心理关系密切
1、德育与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的政治道德素质和为谁服务的方向问题。主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肩负的历史责任。以爱国之心去支撑人生理想。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最基础的社会人文科学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等发展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培养人的良好心态为目标的。因此,德育和心理学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目的任务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但这两者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第一,两者都是研究人的,都是以具体的、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人的精神世界开展针对性工作的。第二,两者之间互相作用。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是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同时,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一旦形成,必将对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起作用,制约人的心理活动。
2、思想品德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变化是联动的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思想、心理、行为的综合体。人的思想观念与心理认识在通常情况下是和谐统一的。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含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发展是伴随着认知、情感、情绪、意志的转换而完成的,和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同步重叠的。德育目标只有通过内化才能实现,而内化就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元素,既可能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也可能是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结果。个性的心理特征在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中,不完全是被动的。有时也会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虽然情感情绪迟早要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但德育有时要先解决情感情绪的转变问题。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服从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状况为出发点。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心理基础的领域内进行的,是教育与个体心理活动相结合的结果。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逐渐发展就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观念形态制约着人的心理因素,这是基本面。确立了科学世界观的人,由于他能正确对待人生,心胸开阔,目光远大,意志坚定,所以能够调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过程;能够承受外界的刺激和压力,表现出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掌握德育过程中的心理原则,是德育科学化和有效性的关键。
二、利用心理机制提高德育效果
1、遵循认识心理过程的规律,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存在决定意识,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由社会存在经过脑的机能和心理过程而形成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学生处于经济体制大变革的特定时代,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汹涌而至,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社会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漩涡,在心理上经受种种体验。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青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或迷惘,出现多元化倾向。德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社会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青年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受教育者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遵循认识心理过程的规律,加强德育有效性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敢于直面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德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与学生着重进行心灵的沟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德育目标。对于有些问题应该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第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情感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情感,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可以说情感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基本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成功德育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情绪是丰富的,他们迫切希望有一个融洽、和谐、舒畅、生动的教育情境,希望在学习中能得到情感上可亲、可信的真诚沟通和共鸣。缺少情感沟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缺少情感沟通的德育是不成功的德育。德育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只有贴近学生,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进行分层次有个性的德育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者首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启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激励学生对祖国、事业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只有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深刻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的倾向和状态,才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的进行有效德育。所以,熟悉学生,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摸准思想脉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发展,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苦恼,是社会时代对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切忌缺乏强烈的情感和稳定的情绪,对学生冷漠粗暴,喜怒无常,奖罚无度。违背情感心理过程规律的作法,将导致德育的失败,影响学生成才。
3、重视意志心理品格的培养,加强德育的有效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力日益增强,学生的意志品格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学习竞争和社会生活中意志相应得到锻炼。但新世纪的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应试教育的氛围下,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进入大学,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长,参与社会的意识逐步提高。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意志脆弱的心理缺点暴露无遗。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大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时,如若意志不强,不能及时对自己进行适应性调整,就可能由失落转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自杀、出走。德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遵循心理规律引导启发学生,分析与正视困难,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不断调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磨练意志,抵抗困难和挫折。把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心理品格作为德育教育和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德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总之,大学德育必须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德育心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坚持创新,努力把德育和心理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