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群
(上海电力学院管理与人文学院)
摘 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客观上要求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特别是在目前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科学、有效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其重要。结合二级学院具体情况,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二级学院 教师队伍 素质 管理制度 梯队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和人才培养的工程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宏扬者和推动者,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任务。高等学校的二级学院承担着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目前为满足高等教育扩招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各二级学院的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科学、有效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梯队合理、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管理与人文学院具体情况,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一、本院师资队伍现状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
管理与人文学院近年来经过努力建设,拥有一支具有良好敬业精神、素质较高、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近80名,学科点有教授7名,兼职教授9名,副教授16名,博士(后)24名。从师资队伍总体现状看,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分别为28%、46%和26%。另有三位教师也具备了申报教授和副教授的条件,职称结构将趋于合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0%,学历结构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教授年龄均在51岁以下,平均年龄48岁;31-34岁的教师比例为46.7%,中青年骨干教师大部分在此年龄阶段,年龄结构也比较合理。教师分别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学缘结构也比较合理。
事实上,除了需要继续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个别专业尚有少量师资缺额之外,管理与人文学院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已经基本符合学校对本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要求,也基本能满足本院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管理与人文学院教师组成有其“特点”。一方面是“新人”多,管理与人文学院于2004年底由原经济管理系和社会科学系合并组建而成,当时40多名教师中有60%以上是2000年以后进校的。从2004年底到现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教师总数增加到近80人,有近30名教师是2004年底以后进校的,占教师总数的40%。也就是说,在现有教师中,80%是2000年以后到学校的。另一方面,教师来源“广”,除了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外,还有的来自大企业、上市公司、设计院、研究所,大多具有良好的职业背景和经验。因此,目前,管理与人文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已不再是从外引进,而切实地加强内部管理和建设,寻求有效途径和方法来促进磨合、优化组合以形成合理的梯队、充分调动优势、发挥整体效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加强本院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和方法的初步探索
1。以人为本、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学院的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有必要的规章制度做保证,对于一个近80人规模的学院,如果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工作没有规范的流程,还沿用原来10几人规模时的耳提面命式的工作方法是行不通的。结合管文学院实际情况、立足于促进管文学院的发展,制订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学院各级负责人的岗位职责,体现职责分明、相互协调,使各项工作得以落实。同时使各位教师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严格有序的管理中逐步形成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除了日常工作建立科学有序的规章制度,二级学院还应该在两级管理的层面严格教育教学各项检查、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既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教师有压力、有危机感、增强竞争意识,又使得老师对学院所做的各项贡献能得到全面的科学的衡量,在两级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体现,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建立一支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促使学院各项工作多出成果。
当然,因为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过分强调制度的严格,势必造成人的创造欲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因此,教育管理应体现“管是为了不管”,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相信人,在规章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见,由全体教师参与修订和整理,以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体现情理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同时,学院主动、悉心关心教职工生活,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不可或却的重要工作。
2。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这些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 所谓“明明德”,就是以道德教人的意思。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职业。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2]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很高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作为对自己最重要的要求,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二级学院可以通过党团组织、分工会来设计开展丰富多采的“立师德、正师风”的主题活动,以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3。加大学术梯队和教学梯队建设力度、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管理与人文学院目前实行的组织结构模式类似于“矩阵”结构[3],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是教研室,教师“行政隶属”关系在教研室,同时,学院设有4个研究所,研究所根据研究项目任务的需要,挑选有关教师参与,部分教师又是研究所学术梯队成员。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教师多元发展、既搞科研又能教学(当然,根据各人特点可以有所侧重)。在实际操作上,一方面,教研室实行“导师制”,通过教研活动或个别辅导,新老教师互帮结对子,各位教师需要在教学梯队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各位教师也想在学术科研梯队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学院要促使加大学术梯队和教学梯队的建设力度,形成合理有效的梯队结构,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院的发展。同时,学院要实施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达到汇聚队伍、构筑基地、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的目的,确保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
4。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
经济的全球化及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对21世纪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书育人的主体--人民教师群体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业务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加强师资队伍的业务建设,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势在必行。二级学院应高度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要认真制订教师培养规划、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首先,可以通过适当地改善教师工作的物质条件,创造“物”境,来提高教师水平。例如本院正积极筹建阅览室,征订近百种杂志供教师阅读、查看;开发和购置教学软件、扩充可供教师浏览的音像资料,如专家的有关讲座、优秀的课堂教学实录等;克服用房困难、积极开辟教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电脑的优势,改版管理与人文学院网页,利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提升教师学历层次。本院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包括出国进修在内的各类培训以夯实教师的基本功,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到电厂“涉电”实习,支持多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后)。另外,通过外请讲座、教师内部交流来开拓教师视野和提高教师水平。例如就考卷设计和电子课件制作等内容进行过学院内部讲座和交流。同时,学院通过考核评优、评比先进等方法激励教师人人争先,使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苦练内功、争当骨干。
5。发掘教师潜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努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
人,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更具备有丰富内涵的潜质。以人为本,全方位、多形式地培养好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古人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解者,则非师也”[4]。我们的生活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社会已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精通所任学科的大量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有了“一桶水”,还需要不断更新补充,使之成为一条涓涓流淌不息的小河,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生“一杯水”,总之,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二级学院应以教师为主体,不断优化教师自主发展的环境,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位教师,发挥“人”源,营造努力学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用未来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挑战来激发教师多角度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内在动力[5],激励教师做到“爱生、敬业、高水平”,从而建设一支有思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风格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甘于奉献、业务精良、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级学院有责任结合本院具体情况,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切实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脚踏实地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主编. 《高等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薛天祥主编. 《高等教育学》.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薛天祥主编. 《高等教育管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谢安邦主编.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胡新华等著. 《高等教育新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