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浅谈人文素质课的教育目标-----何宇宏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人们都认识到,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然而,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在全国推行已六年有余,成效却并不明显。前不久,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更是坦诚表示,我国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这句话虽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而言,但毫无疑问,在大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也仅仅只是停留于表面的倡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而目前大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没有真正体现这一精神。上海电力学院也不例外。因此,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多年实践表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是观念上真正、彻底的转变不容易,要在行动上实施就更不容易了。同时,我们的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也难,加上还有环境、条件、氛围、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也就是教学改革搞了多年而成效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不容易,我们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探索、力求突破。
笔者到上海电力学院的时间不长,所开设的课程也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课,因此,只能从这个角度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当今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是否等同?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索的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想透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就会发生偏差,就难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最近读到龙应台先生的一篇文章《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区分说得非常清楚: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弹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龙先生认为,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前者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因此,人文知识教育所关注的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人文素质教育不然,它“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并且要把对“人”的关怀,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这是十分精辟的论述。
      老清华梅贻琦校长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更为深入,其在《大学一解》中曾提出,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修己以敬”,到“修己以安人”,进而到“修己以安百姓”,为众人与社会福利服务;强调求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体现在《大学》开章明义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为此“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也就是说,如果一位知识的拥有者缺少人文素养,那么他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还会成为害群之马,甚至比无知之人更可怕。因此,他要求大学学子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应当有相当的准备,尽可能做到会通。他还特别指出工科教育在适度技术化之外,要取得充分的社会化与人文化,此为工业化的最核心的问题。
��由此看来,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格完善的科学人才,它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是学生的精神层面,包括人格修养、精神境界、文化自觉、社会责任等等;二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改造社会、造福人类的手段。文化素质课虽有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任务,但落脚点却是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上;这是专业课所不能替代,或者说不能完全替代的。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人文素质课教学的教师对此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并将之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我所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为例,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植根于儒、道、佛等不同学术流派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涉及到这些经典的解读,但是到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了解精神、传承精神为重?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同必然导致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的差异。基于对上述观念的认识,我将后者确认为自己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坚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知识的理解和现实指导性为中心,备课时侧重在经典的通俗化阐释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下功夫,使本来令人生畏、枯燥难懂的知识,变得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灵困惑息息相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有很多学生找到我,表示这门课让他们深受启发,甚至激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希望我多推荐一些书目给他们,以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当然,这门课我上的时间还很短,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还有很多有待完善之处。之所以在这里提及它,只是想说明,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实践方式,它是可行的,并且是学生所需要的。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以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单靠人文素质课的努力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还必须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我想,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