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教学改革的核心----试论课程体系开发(卢毅勤)

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人才需求市场急剧变化与教育模式和内容相对稳定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应变能力与强化职业定向性的矛盾日趋明显,因而,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从宏观上讲,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等方面的现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微观上讲,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开发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完善实习实训条件、规范考试、考核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必需。而在以上所涉及的诸多方面的改革中,课程体系的开发乃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 课程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课程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一定的教育目的,并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和接受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
二、 课程体系的开发要素和原则
根据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的开发的要素和原则是:
(一)   专业设置应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二)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三)   考试考核应以现场客观要求为标准;
其中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是设置课程,设置课程的基本原则是:
(一)   设置课程应以“职业定向”为依据;
(二)   设置课程应以“培养能力”为主线;
(三)   设置课程应以“整体优化”为准则;
(四)   设置课程应以“全面发展”为宗旨;
(五)   设置课程应以“坚持创新”为方向。
三、 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
一般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的开发程序如下:
(一)   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界定
    明确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地影响着教育课程的开发。确定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力求科学的分析和界定人才的规格、岗位规范及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目标成为组织好课程的有力依据。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体系必须基于行业和职业调查与研究,从而使课程体系改革有可靠的现实依据。从而准确确定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并确定相应的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
(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
     教学计划体现的是培养目标以及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模式及质量技术要求。教学计划要合理地提出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培养规格;要形成整体优化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界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培养目标的个性确定一定的比例)。
      教学大纲是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应明确课程体系结构,各课程具体目标、顺序安排、授课时数、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尤其是在实习、实训教学大纲的编写中,必须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三)教材(实习指导书)编写
      教材要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匹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往往使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学校应组织广大教师不断完善、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的教材,编写模块教材、学习包或补充讲义以弥补教材之不足,并与学习、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四、  课程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体系的开发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实践中不断地评价与总结,对完善课程体系是必要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往往需多次循环,才能相对稳定。课程评价是开发建立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课程评价应收集学生、企业和教育专家的反馈意见、测定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成绩、跟踪调查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情况,确定评价的内容、层次,决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以期有计划地对新课程体系实施绩效的改进重新决策。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观的评价;对开发、实施的过程评价;对课程体系分析、设计、编制过程的评价;对教师及其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对学生接受能力与学习方法的评价。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判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效果,以便于针对反馈意见改进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活动,调整、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五、课程体系开发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强调课程体系开发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并不否定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的必要性,而是要服务于教学改革目标。此外,围绕着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设施建设,学分绩点制的制定,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技能实践多证制试行,选修课的设置等都应在教改中配套完善。
     六、   教学改革中要突出解决的问题
    
     (一)发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要求教师从行业调查入手,深入企业,使他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参与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了解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差距,同时让他们全面清楚教学改革的目标及自身在教学改革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让教师参与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编制和课程大纲编写,教材选编及承担教学任务的全过程。这对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教改紧迫感和责任心,颇有裨益。
     (二)正确处理课程的个性化与学校教育整体化的关系
     课程以社会需求为核心,强调各专业课程个性化,同时,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学运行的共性不能完全被专业设置的个性所破坏,因此课程设置也必须兼顾组织教学、教学运作的可行性,同时不排斥由专业性质所决定的个别教学环节(如现场实习)的特殊性。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化对某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有某些制约作用,这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充分注意。
     (三)培养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专业教改成功与否,课程体系开发水平的高与低,关键在于教师,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由于国情和财力有限,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不能首先投入教育,学校教育滞后于技术进步,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多,复合型教师少,适应教学改革的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因此,培养一支能理论联系实际且不断完善自我的双师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当然,课程改革应该是动态的,因为技术进步是动态的,人才的供求关系是动态的,就业市场的用人标准是动态的,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涉及到其他一些要素,如学历证书和岗位证书的关系;新专业设置与学校资源的最优化整合;满足学生就业与提供继续升学平台的关系等,其外延是无尽的,本文不再赘述。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开发,我们的期望是:
        更新一些观念;     建设一支队伍;
        创建一个模式;     产出一批成果。
     也许这才是使教学改革务实深化、持久、有效地进行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