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工科环境下的经济管理专业发展问题的探索分析

上海电力学院 管理与人文学院  刘贵生
      上海电力学院的管理专业始建于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1985年有第一批全日制学生毕业。当时的管理专业按理工科类招生,专业培养的特色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和电力行业专业知识背景。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高等数学,专业管理课程以外,还需学习物理学,电工基础等课程,本科毕业后,授予工学士。学生毕业后,几乎100%的学生进入电力系统工作,专业对口,适应性强。
     1998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1998年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作业目录。这两件教育管理史上的大事,既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科专业从一个发展到四个,也使我们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新一轮发展的起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一条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对于任何类型的大学来说,教育质量都是生存的基础。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仅就自己长期来所想、所感存在的问题作一个总结。
1、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边界不清晰,行业依托已不复存在
    我校现有的四个经济管理专业,从概念上区分度较高,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工商企业经济活动管理专业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非赢利事业活动的管理人才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专业的区分度却不高,表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有相当的从复度。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专业特性要求与扩招而导致的人才供给方面的矛盾,使得我们电力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发电力行业依托已不复存在。
2、学校培养大目标与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小目标的衔接问题
     电力学院是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这是一个被广为宣传的电力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在电力学院里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在本次教育评估工作中,要求我们管理与人文学院整理我们的教学实验课程哪些是验证性的,哪些是设计性的,哪些是综合性的。我们认为,这就是学校培养大目标与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小目标的衔接问题的典型表现。
3、办大学校和办小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问题
      小学校,小而精,特色强,行业背景强烈。大学校,社会适应面广,理工文管经,门类齐全。表现在教学管理上,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是绝对行不通的。在复旦大学,有管理科的副校长,有管文科的副校长,有管医科的副校长。文、理,教育思想不同,教学手段不同,教育结果也不同。求其一致,本身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把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整理成多少是工程应用型的,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时间是14周,英语专业的论文撰写时间也是14周--------,按工科的要求去要求其他专业,则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结果正如《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4、二级管理模式的实施问题
    学校快速发展,从近两千人的办学规模到1万人的办学规模,实行二级管理是大势所趋。但是,实行二级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经费切快,改变一个分配人的问题。在实行二级管理中,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第一,事权的划分。哪些应该是二级学院负责的,哪些应该是二级学院承担的,这些应该明确;第二,二级学院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没有教研室这一级学校基层组织的良好运转,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责任是一句空话。我认为,我们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无不与之有关。第三,奖惩机制的建设问题,学校实行二级管理,与教师接触最多的是二级学院的领导,如果没有科学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一句空话
5、学校快速发展与优质资源稀缺的矛盾
      近年来,由于扩招引起的规模急剧增加,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都需的补充和改善。论文和专著缺乏,科研经费缺乏,重点学科缺乏,重点实验室缺乏、获奖项目缺乏,这些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本科的教育质量问题。而高校的教研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重视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和全民工程。它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各项政策、每个环节都要长期重视,共同瞄准质量这个目标,不能急功近利,也需要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参与质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