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浅议高校教育创新-----李胜茂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终身教育”,企业里最流行的管理理论,也叫做“学习型组织”理论。你在大学里就称为大学生,你进入了社会就成为社会人。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最困难的阶段就是这个转变或称过渡阶段。因此大学里的教育,除了传授各个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为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适应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每一个人知识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渠道: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包括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以及长大后,父母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的言传身教。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遗传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将来成就的重大影响。子曰:“子不教父之过”正是这个道理。在当前社会,我们无法保证每一对父母都有足够的能力与知识去教导好自己的孩子。这就需要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可以把学校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这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所起的作用犹为重要。我认为大学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这个“人”,不仅仅是只具有求生本领的人,而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或者是叫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人。
孔子对老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现在也沿袭着这样的传统。但在中国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简单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严厉”有余,而“灵活”不足;“规范”有余,而“创新”不足;“批评”有余,而“表扬”不足;“打击”有余,而“鼓励”不足;这里“表扬与鼓励”不是指对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扬与鼓励”,而指的是对一般学生,甚至是对后进学生的表扬与鼓励。教育的中心目的可以用四个字作个简单的概括:成人与成才。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学生,他们身上并不缺少闪光的地方,只不过那需要老师用心去发现吧了。通过对后进生的“表扬与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开发自己的潜力,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终于也可成为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人。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过去的几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深切感受到,要提高全民素质,要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们就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然要随之改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有了很大发展,对人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需要改进和完善。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无可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直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不转变,就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教育紧紧依附于它并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为政治服务。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是不能脱离政治的,社会主义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但是这只是教育的一个社会职能,教育还应该有其他社会职能,例如教育要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即还有经济的职能和文化的职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质特征还在于人的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育的本体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人在为社会服务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身得以发展和提高。 
      第二:改变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那种用一种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奉为经典,把老师的讲解奉为权威,而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是这种因循守旧的人才观的反映。这种人才观当然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使国家繁荣,民族昌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战胜对手。 
陈旧的人才观的另一种表现是认为出人头地的人才是人才。这也是受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份好的、收入高的、所谓体面的职业。但是,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兴趣、爱好、特长有差异,成长中的机遇也不同,职业就会有差别。任何职业只要勤奋好学都能做出成绩,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今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职业上,也没有哪一个学校能够保证他的毕业生一辈子的职业。学校教育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使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学生走向社会再不断学习。一个青年只要肯于学习,改变职业的机会很多。
      第三:克服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我国历来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说与这种传统观念没有关系。因此学习好的学生总要追求上普通高中,上名牌大学,不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这种观念不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得到发展,结果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阻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却成了我国教育的传统。从而导致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严重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改革考试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才放到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狭隘的圈子。
  第四: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但是因循守旧的传统教育却把教学变成老师单方面的活动,“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果不动脑筋思考,知识就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不能迁移。教学的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老师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注入式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不重视教学的过程,不要求学生思索,更不喜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什么是高的教学质量?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组织的能力等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过:“我们也许可以把培养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衡量。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全面发展并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优秀。这是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门门优秀,就必然会抑制他的特殊的兴趣和才能。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就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第五: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民主管理是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热情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教授会或者教授评议制度;校务委员会中应该有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多少发言权。许多学校都建有教代会制度,但教代会更多的是关心职工的福利,而对教学、科研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有权了解教育服务的情况和质量。很多国家的学校建有家长委员会,我国少数学校才有这种组织。家长是学校很好的社会资源,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沟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第六:创建合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授课的信息质量和信息强度,还应讲究学生的心理态势和学习情绪。学生在课堂上应有正常的情绪生活,这种“正常的情绪生活”来自师生的心灵相印和感情相通。教师自己必须情绪饱满,激情洋溢,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教育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影响,发现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反应灵敏,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鸣,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和爱,并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授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和信任度,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教育的功能。而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情绪,二者合理互动,良性循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反感和抵触情绪,就会心情烦躁,如坐针毡,精力分散,思维消极,反映迟钝,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创建合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二是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和理解学生,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三是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颖有趣,不落俗套,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育创新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同时,教育创新也要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提高我国人才的竞争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