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探索多渠道培养学生途径 增强就业竞争力

 

上海电力学院 管理与人文学院费敏

随着高校扩招当前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增加。高校的教育思想及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就业工作。高校应当探索多渠道培养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创新思路,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多渠道人才培养之路。

一、开拓思想,勇于创新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业

创业本身是对学习和教学的延伸,在创业的过程中会促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创业进行弥补。另外,创业积累了经验,能够在实践中融入社会,达到创业的目的。

教育是开发人才,创业是利用人才。作为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主,定位创业,立意创业,探讨创业,创新创业。”定位创业就是新体制新形势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的教育提出来的是就业问题,现在市场体制下提出来的是创业问题。如今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本质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能独立生存、有竞争力的人,这就拉近了学校与创业的关系。立意创业是对学生讲的。学生在学校以学为主,但是学习要和将来的创业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学也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从教程安排到课程设置都应该服务于将来的社会需求。探讨创业,我认为同学们要学习创业中的典范,要探讨创业者的路子,要接触创业者的实践。通过看、议、触去了解这些已经创业的人的困难。创新创业就是要从意识上、实践上对创业进行新的认识,比如能不能将原来单纯的教学实践直接调整为创业实践,从而探索出学校创业的新路子。

我们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树立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的新型就业观念。采取了调研就业、分析创业意向,开设创业讲座、加强实践创新等措施。

通过不懈努力和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一批学生在创业的舞台上奉献自我青春,耕耘自我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工商管理专业2005届毕业生佘懋钦成功注册了上海懋嘉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其创业故事曾先后受到<<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上海科技报>>及国内20余家网站的争相报道和转载,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追踪采访报道,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另有3名大四学生自2005年起就在餐饮业当起了小老板,经过了创业-失败-再创业,现已共同经营起2家餐饮店面,并初具规模。昔日深入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深刻的社会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可贵的理性思考,磨练了敏锐的眼光和长远的意识,造就了不俗的魄力与成绩。   

通过探索,我认为开展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要改变传统的毕业了找一份工作的就业观念,树立起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崭新观念。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同志曾经在一次会上说,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我们应制定新措施,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担任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有所创新。

(二) 志愿服务西部,拓展大学生就业、

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经受磨练,健康成长,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在新的形势下,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制度。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管文学院积极鼓励学生自愿服务西部。在我校的两届志愿者中,就有五名同学来自管文学院。其中有三名党员,两名现已留校工作。2006年的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工作启动后,有志于服务西部的管文学院毕业生踊跃报名。其中涌现了感人的事迹,有数名学生表示愿意放弃已经找到的良好的工作机会而积极要求到西部去。目前我管文学院又有两名同学被审批通过。

实际表明,志愿服务西部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使高校学生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发展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的理想,更好地优化西部人才结构,合理配置西部人力资源,实现东西互动、城乡互动,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地区建设。

二、勇于实践,善于探索

高校毕业生是新时期各类人才的主要来源,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要着眼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各类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并不一定是一迈出校门就必然地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担当起各种职责的人才。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高校毕业生只有到困难的地方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工作和锻炼,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本领。

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基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2002年以来,社科系团总支与定海路街道团工委开展“大学生社区挂职实践,参与社区管理,共建社区精神文明”活动,使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得到了很好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涌现了一批批投身基层实践,服务社区建设的优秀身影。几年来先后获得过杨浦区优秀青年志愿者、定海路街道十佳青年、优秀青年等称号。在志愿者服务队中第一届实践队队长留在定海街道负责团工委工作,另有两名优秀学生留校工作。另外,同学们在几年社区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院同学撰写的《我国城市社区社工问题调研》获得全国三等奖。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是高校毕业生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的重要思想基础。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摒弃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和时代最强音。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培养学生、锻炼学生,重点是转变思想与观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切实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稳步推进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