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智慧城市与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学术研讨会于11月8日在上海建筑科技产业园举办,研讨会由上海市土地学会、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主办,上海开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由《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上海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市社联、市规资局有关领导以及研究单位学者、高校师生近150人出席了会议。

在上午主会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做主旨报告《上海土地绽放地段——今天与未来》。他以“城市土地为什么要数智化”为起点,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上海世博会场馆设计建设与通州副中心规划为案例,深刻剖析了规划学科要从空间供给学科转向发展质量学科的原因,在实现了算法、感知、孪生三大技术突破后,复杂系统的分析实现了“可感知、可计算、可响应”,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支撑。通过展示CBDBAI大数据库支撑数据底板及三代迭代的技术应用,以规律导向进行全球数据挖握,总结空间发展的共性规律,回答了“上海土地怎么数智化”的问题。以数智化为工具,基于土地价值、通勤效率、公交潜力、创新要素、文化基因、产业发展6大土地价值绽放因素,实现对绽放空间的潜力挖掘。通过AI精准画像创新产业,可以实现为每寸土地匹配到产业需求,为每个产业匹配到合适的空间,实现从传统规划向“新规划”的全面转型。

上海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下午的“智慧能源与低碳空间”专场论坛。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潘华系统梳理了我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邹秀清教授分享了绿色认知对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及政策启示。上海大学聂永有教授团队采用双向固定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抑制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机制;郭虹杏博士运用多期DID模型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探究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协同提升能源效率的路径与辐射效应。上海电力大学经管学院胡意翕博士对上述汇报作出了专业而富有洞见的点评。
我校10名研究生在专场论坛进行了学术分享,并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该论坛通过学术思想碰撞,共同探讨“智慧能源与低碳空间”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相关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平台,共同推动智慧能源与低碳空间的发展。
经管学院 供稿